前两天训斥孩子的时候,我咬牙切齿的说,你就是喜欢双标——吃喝方面要求高:喜欢的吃个死,不喜欢的死不吃;好习惯养成、学习方面却自我放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台阶,能省事儿绝不费心。
当时还为自己能总结的这么到位,批评得那么酣畅淋漓而洋洋自得,尽管也知道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看到这本由心理学家阿伦森父子合著的《社会性动物》中的观点之后,我才森然发现:我自己更是一个双标之人,对自己要求一味的宽,对孩子一味的严。不止是我,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看来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明智——
明智就是懂得人际关系,懂得人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不是毫无感知地随着自己的情绪去做事,这是一个人变得聪明的必须修炼,与年龄的关系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咱们的大脑DNA里已经植入固有的偏见,而且那种偏见还不止是一点。
①双重标准
其实每个人都是双标的。我们对于在自己的身上发生的事情,和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会天然地给出不同的解释
就像我呵斥孩子的吃的时候智商超级在线,该干活该学习的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像对自己做错事儿无限制的找台阶下,对别人的错误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就像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不发愁,自己脸上就百般难受;就像疫情时代的一粒沙,压在自己身上就是一座山,到了别人身上就可以看得云淡风轻……
读这样的书会让自己清醒一点,再清醒一点。清醒的认识到原来我们骨子里都是爱双标的,不要排斥,接受并慢慢的稀释掉双标的频率和程度,做人做事儿与他人相处就会更从容自如。
②证实偏见
比如你要去见一个人,在见人之前有一个大哥跟你讲:“这人特别好,这人很有经验,你跟他多学习学习,他很棒。”当对方给你输入这样一个概念以后,你再去见这个人时就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厉害,你看,他不跟我说话,城府很深”。这时候其实你在验证前面的那个偏见。
反过来,如果有人告诉你“那个人很自私,那人特别冷漠、高傲,你会特别讨厌他”,你再去见他,发现他不跟你说话,你会觉得“这人真是自私”。
看吧,先入为主在这里起作用了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的凡人警句。仔细思量,其中的哲思不言而喻。
真的,证实偏见会导致我们得出很多错误的结论。
越来越喜欢读一些、听一些跟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可以拆掉思维里的墙,还能拓宽认知边界,惊奇的发现庸常生活中看似合理的事情背后有着不合理的认知误区,还有一些貌似不合理的反应背后蕴含着科学的认知规律。
只恨接触这一板块的知识太晚,更遗憾求学时为何把心理学这门课当做不得不应付的考试而随随便便放过。
还是得多读书,读书真的能点亮生活。Ycy389--1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