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489 字 4 图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
过年期间,天气不好,小地方的娱乐活动太有限了
看电影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春节假期,逃不开吃喝玩乐。小县城娱乐活动有限,走亲访友之余,看电影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所以,尽管票价是平时的两倍,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像沙河、九江这样的小地方电影院也场场爆满。《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时不时在朋友圈刷屏了。
我,也不能免俗地看了几场。
也许是对电影的期待值提高了。在我看来,几场电影就像那种明明能用几句话,几分钟讲明白的事情,非得花两个小时去领悟一样,总体感受是觉得浪费时间,不值得。
但是,由韩寒导演,沈腾主演的《飞驰人生》,想到了一些事情。
本人非常喜欢沈腾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中带着智慧,跟黄渤一样。有时候看他微博、看他演的小品,甚至偶尔瞥见综艺节目里说的一些话,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幽默的人魅力太大了。
看沈腾微博里说的话,笑死了,太幽默了
韩寒,相信8090后,即使没看多他的书,也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印象的。
一篇《杯中窥人》让他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高中退学,然后出小说《三重门》让他年少成名,又饱受争议。
而我,关注到韩寒并不是因为他的杂文或者小说,是他的“七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前程”的惊人语录。彼时的我,上高一,正在埋头读书,被物理的动能,重力势能,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数学的对数函数,打击得体无完肤的时候……
看到这样的惊人之语,心想,谁?这么狂?跟我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啊,勇气可嘉呀。就像关在牢笼的小鸟,对挣脱牢笼,飞向蓝天的同类的感受一样,羡慕又钦佩,甚至可能还带着一种他迟早会在某一天成为老鹰的盘中餐,或者坠下悬崖的不怀好意的看戏心理。
事实上,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想法。
还记得央视有个《对话》的栏目,邀请了17岁的韩寒作嘉宾,另一位嘉宾是年纪相仿,名叫黄思路的女生。作为全才的学霸黄思路和作为“异类”的韩寒,同坐一起,就他们本身所显现出来的年轻人的特点,以及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某些社会观点发表看法。
参加《对话》节目时候的韩寒怼天怼地怼众人,留着长发,桀骜不驯的样子
对话的结果是,韩寒受到了全场几乎所有人的抨击。现在仍记得留着一头长发,刘海盖着半边脸,讲话的时候时不时甩下头露出两只眼睛的一脸桀骜不驯的他。
30岁之前的韩寒,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长发居多
当时觉得,在全国最著名的电视台节目上,被众人抨击,韩寒好可怜,但是又钦佩,如果是我,估计当场要哭了。
刚上大学那儿,在学院的《大学生周末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论述以韩寒和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是否真如社会所说的那样是垮掉的一代。那时候,我的观点是积极的,还在成长的小树苗,不代表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个体的卓越和平庸,不存在“垮掉”的80后或者90后。
然后,博客时代来临了。
酷爱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观点的韩寒,又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在一个采访归来的下午,一旁的同事看完韩寒的《说民主》文章后,在办公室里大谈现实社会中,民主更多的是某些人用来谋求利益的“幌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要求公平的民主精神。
回想起来,那时大学刚毕业,带着满腔的新闻理想和对人生的憧憬,韩寒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杂文,确实让初入社会的我思考了一些新的问题,拥有了看世界的不一样的角度。
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看的书厚了,走的路长了,很多问题自己琢磨琢磨也就通透了,韩寒也不似以前一样愤青了,开始唱歌,拍MV,拍电影,只是,他找人写的歌,他拍的电影,总感觉带着一种英雄归于平凡的沧桑感,一种传奇少年经历世事之后的淡然感。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除了拍电影,现在的韩寒低调了不少。娶妻、生子,过着每个平凡人都有的生活。
生活终将归于平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