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说:岁月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一个月的时间放进生命的长河里,显得太短,太不起眼,就像一颗流星,一闪而逝。在这个月,无数白衣天使在前线与疫情抗战,无数无辜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还有无数的生命浑浑噩噩,虚度了这光阴。
庆幸的是,我来到了读书变现训练营,成为了另一群人。虽然没有奋战前线,虽然没有慷慨激昂,但是,我至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可能性,在这短短的三十天中,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
三十天,能有什么样的改变呢?我想有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二是思维与习惯。
首先,在知识上,三十天的时间,颠覆了以往的读书方法,学到了实际可行的写作方式和产品制作方式。
三十天以前,阅读是没有目标的,完全不追求效果,只获得了当时的快感。今天听福利里面的《学会花钱》这本书,了解到消费有一种是欲望消费一种是投资消费。以前阅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现在阅读,却成了一种投资一种自我教育。
我学会了苹果阅读法、倍速阅读法、费曼阅读法、卡片阅读法、主题阅读法这五种阅读方法。其中费曼阅读法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个阅读法不仅仅是方法,更是思维的转变。不仅仅可以用于阅读,对以后的人生也起到了更好的引导作用。知易行难,积微者速成,养成微习惯,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都是它教给我的。
我还学会了如何挑选一本好书。书海浩瀚,穷尽一生也读不完,那我们就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好的书。我学会了从硬思维与软思维这两种方向寻找好书。尤其是在软思维这一块,什么样的书称得上人生好书?什么样的书值得我们一遍遍去读读?什么样的文字是我们应该对标的文字?我懂得了什么叫信息流,什么是时间创造的神奇,什么是原型,什么是清单体……
在写作上,纳博科夫卡片法对我的影响最大。以前,我就是信誓旦旦地那个坐在电脑前,准备洋洋洒洒写几千字,结果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的人。可是纳博科夫卡片法和写作轮盘这两种写作方式,让我明白,写作没有那么难,重要的不是一次性写了几篇,而是每天坚持,不是非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而是可以自由安排。这样,我已经坚持写了四十多篇卡片,如果加上前期写在打卡作业里没有保存出来的卡片,大概有五十张了。每一篇三百字左右,也有一万五千左右的字了。而从开始写卡片到现在,也不过半个月。这在以前,即使是毕业论文,也没写到这么多字。
写作上,我还学会了创作回路。大道至简,世界上的聪明人有很多,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却不是那么多。愿意用笨办法的聪明人很少。创作回路看起来很简单,就像费曼阅读法一样简单,一样笨。可就是这样的笨办法,真正能做到却十分难。
在产品上,我学了书评、分销文案、听书稿、拆书稿的写法,学了读书会等读书产品的模式流程,虽然这些东西还没来得及实践,但是,就像小冰老师说的,剑已经给我们了,怎么用,就要看自己的了。
接下来,我就要好好说一说这个课对我的思维的影响了。
人的本质是信息+模式,就像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中所说:
【一场战争不是物体,而是一系列事件;一次暴风雪不是物体,而是事件的集合;山上的一朵云不是物体,而是风吹过山上时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波浪不是物体,而是水的运动,而且形成波浪的水总是不同的;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事件、感受的集合。一个人呢?当然也不是物体,就像山上的云,它是食物、信息、光、语言等进进出出的复杂过程……它是社会关系、化学过程、情感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人并不是存在的物质,而是一种联系。每一个人都是与周围的人、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过去学到的知识,认同的观点,经历的事件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你。而今天吸收到的信息,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提炼它,内化它则决定了未来的你。
费曼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只有经历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才能重塑自己。
每内化一个知识,每吸收一个思想,你都会因它而产生变化。你不再是昨天的你,而你希望未来的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就涉及到了算法。
算法是什么?是因果的预测。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首先要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前因。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时,便不会再被感觉、情绪所干扰,便不再觉得迷茫。
过程即结果,终点即初心。只有想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才能找到自己的地图,按图索骥,效率才高。
下面,我就用卡片法来记录这一个月来,部分课程里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些句子。
※知道≠做到。
所谓知易行难,真正把握一个知识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做到了什么。只是知道了而不践行,其实就是假学习,假进步,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我们不要在前进的过程中忘记初心,在功利面前失去自我。随时反思自己,还记得最初来自阅读的踏实的快乐吗?
※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知道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
成功无捷径。费曼读书法其实是一种高频回顾。当你读不懂的时候,就是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的时候。当你回顾以后,这些知识形成了内在的联系被自己吸收,才真正被自己把握。
※如实表述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写作品质。
我手写我心,写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贫穷固然是一种不幸,但乏味也是如此的。——闫红
还是小孩子的我看着我的八十多岁的祖母每天坐在玻璃窗下给我们做鞋垫的时候,我就觉得,若是她识字该多好。她那么聪明果决,心思细腻,即使已达耄耋之年,依然耳聪目明。倘若她识字,她就不会那么孤独,倘若她识字,她的一生决不止于家庭。
那时候我就想,还好我能读书,这样,当我老了,我就捧一本《红楼梦》,在太阳底下读书。
※真正好的创作者,都是不停吸收,不停消耗。
吸收一流的文字,做最精细的加工,在输出时才能更容易。如果种下一粒种子,却从来不给它施肥,不给它浇水,怎么能指望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呢?
※坏习惯需要一种好习惯替换它,养成任何一种好习惯,最好的方法都是微习惯策略。
现在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每天都会拿一张小卡片,写下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一个就打上一个✓,每天晚上下晚自习,看着满满的✓,收获的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当我们把一个目标划分为许多个小目标,把写一篇篇文章拆解成完成一个个卡片,当我们积累一段时间,回过头来时,一定也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类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却从来没有在细节上下过功夫。
一件精美的玉器是工匠精雕细琢而成的,一座房子是工人一砖一瓦添加而成的,一棵大树历经数十年才能长成。
揠苗助长只会让禾苗死亡,最终一场空。而老鼠能够吃掉大象,滴水会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专业指主要的因果专业指主要的因果
博恩·崔西在《吃掉那只青蛙》中说“成功是可以预测的”。如果说成功是最后的果实,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来找寻正确的道路。在写作上,就是对标一流的作家的顶级的文字。吸收他们的精髓,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秘境。
※若想极速前进,就必须高频回顾。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那么我们就要在遗忘之前赶紧复习,当我们巩固之后,就没那么容易遗忘了。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便刻进我们的大脑里,内化为我们的气质。
……
太多了,说也说不完。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人的一生那么长,倘若只在乎生存,而丢掉了本心,丢掉了可贵的精神世界,那岂不是要像死珠子,鱼眼睛一般没有灵魂?
人生知音难觅,只在自己生活工作的方寸之间,更何况在如今的快节奏下生活,人们都脚步匆匆,有多少人愿意倾听呢?哪那么容易遇到与自己思想相契,灵魂相合的人呢?如果自己也不停下脚步回头看看,不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本真的呼唤,终究会迷失在道路上。
这时,读书是和思想深刻的贤者对话,写作是和内心真实的自己对话。这样,就不会迷失自我了。
季羡林说“悲喜自渡”,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他人爱莫能助。
钱钟书说:“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
希望自己永远不要满足,追逐文字的乐趣,思想的碰撞,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以教为学,进行创造。
在史蒂芬·柯维说:在你开始攀登成功的阶梯之前,首先要确定你的梯子有没有搭错方向。
进去读书变现训练营,我知道,我的梯子一定没有搭错方向。今天是一个月的结束,却是更远的征程的开始。
岁月留痕,读过的书籍,写过的文字,接受过的思想,都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独特的印记,成就不一样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