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念”,是释怀,更是胸怀!

“转念”,是释怀,更是胸怀!

作者: 在荷之洲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06:26 被阅读0次

    Would that we could live a long life andtogether share the moonlight a thousand miles away!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念”,是释怀,更是胸怀!

    英文的翻译,始终传达不了词里的哲思和美好!爱我中文,恒久亘远!当记忆中曾经十分欢喜的句子,再次被吟诵出来;当家喻户晓的经典词句被重新慢慢审视,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永恒的思维之光,一直闪耀在心头!

    与孩子一起学习的第二篇课文是《但愿人长久》,这篇“文包诗”体裁的文章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的诞生背景和词中所传达出的情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改编得不算偏颇甚远。虽然我觉得苏子瞻彼时彼刻未必“埋怨”过。

    世人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喜爱,自古有之,《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于是,子瞻的这首被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一点也不过分。

    本文选取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的片段。作者望月抒怀,情感的变化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线索。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被寄予了人们太多的情思。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望月抒怀,或寄托离愁别绪、或抒发人生不得志,写下了无数感人的诗篇。而中国的中秋节,更是人们赏月团圆重要节日,在这个重大的节日中,月亮更是扮演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中秋的圆月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产生了复杂的心理变化:望月思人,念手足情深;望月生怨,月圆人不圆;望月释怀,千里共婵娟!也就是如果我们能够走进诗歌中,抓住诗人情感变化的这条线索(思念而心绪不宁­­----月圆而埋怨----转念望月释怀),便能走进诗人内心,感知诗人超拔的人生境界和广阔的胸襟。

    中秋之时,与手足情深的弟弟相隔两地,让他的思念在心中疯长。眼看着别人的团圆幸福,自己却孑然一身,一个人空对月,一种孤独与无助涌上心头。他不由地怀想起童年时与弟弟形影不离的岁月,那时候,哥俩儿都还小,读书习字、起居玩耍,都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然而长大后,为了生计,为了抱负,两个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就此分离,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十几年。年年中秋,与弟弟分居两地的苏轼都会不由得思念起弟弟来,怀念起那段一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份情感,孩子们并不难理解,在补充了苏轼的妻子、父母相继离世的资料之后,引导孩子想想苏轼在这个中秋节还会想起什么美好时光的时候,孩子们的发言走向了广阔——记忆中,苏轼的父母会忙前忙后呼唤儿子一起吃月饼;而曾经,漂亮贤惠的妻子会为专注赏月的他披上外衣,一起静静地看着月亮,许下美好的心愿……

    体会到了记忆的美好,更觉得眼前的孤单倍凄凉。可是,不管人生处于何种境地,尚有一段美好的记忆可温暖心田、可慰藉心灵,又是幸运的!

    接着跟孩子走进课文——思念之情之浓,无法排解,苏轼心中不免生出了埋怨之情。月光如此的皎洁,似乎在欢庆这个团圆的日子;而邻人们的欢歌笑语(孩子们结合课文的描写自己的体验,说出了邻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场景,对比之下,感受更深)也不断地传入苏轼的耳中,月圆人不圆,他家欢喜自家愁,这一幕幕团圆欢乐的场景让苏轼的思绪更乱,无法入眠,内心的埋怨又更深了一层。他不由得怨恨起月亮的无情,哎,月亮怎知道他的孤独呢?月亮又怎会有人类的情感呢?月亮又怎会明白他的心呢?月亮没有做错什么,却无缘无故承受着苏轼的责怪。只因为苏轼此时满腔的情感无处诉说,只能埋怨着月亮的无情了!

    普通的人,陷于困境的时候,就会埋怨、愤恨、不满、恨世……种种负面情绪任意滋生,可是,苏轼终究是苏轼,他的伟大,他的光耀千古,恰恰在于,他是一位豁达者,他并没有就此沉溺在这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他跨越了常人最难跨越的一道情感的鸿沟,走向了对世间万物本质的哲思——

    悲欢离合乃人间常情,天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月亮自己也不能主宰永恒的圆润,时圆时缺。世间万物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又何必去苦苦追寻,苦苦抱怨呢?我与家人虽然分开了,但是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永远不会分开。我与弟弟虽分居两地,但我们还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这样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想到这里,苏轼的心中“宽慰”了许多,才思与胸怀使然,一首千古佳篇便脱口而出……

    这份 “转念”,是智慧,是天性!是苏轼骨子里一直深藏的人格魅力所在!古往今来,浩渺的诗词流中,有几人能与愁肠百结中倏忽一转念,而旷达、彻悟?惟苏轼偏是能这样悟化凄凉的人。这一点便使他的人格魅力彰显于芸芸众生。那么这种悟化是不是就是洞澈,就能出世,就如仙化羽翼一般超凡脱俗了呢?“似乎宽慰了许多”中的“似乎”,作出了解释:苏轼并不是仙,他只是心怀澄澈,能以坦然审视人生,在审视中生出一份安闲,在凄凉中冒出一丝暖意。这才是苏轼,这便是苏轼。

    我爱子瞻,爱他在所有逆境中的“转念”的那一霎那的智慧与超越!他在孤独中敢于世界对话,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里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作一池萍碎、二分尘土、雨晴云梦、月明风袅,留在他的词与字里,远隔千里,依旧脉络清晰。纵然一生波折淋漓,他依然温情地注视着人世,把从未肯放弃的理想,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于是,我的孩子们啊!学习苏轼的什么,就是那一“转念”啊!换个角度想问题,换种情绪看世界,很多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可以海阔天空!

    “转念”,是释怀,更是胸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念”,是释怀,更是胸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ej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