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大致意思是: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圣人的心是一面非常光亮洁净的镜子,常人的心是布满灰尘的镜子。世人的“格物”,是在照见物体的“照”上用功,阳明先生的“格物”,是在镜子的打磨光亮上用功。镜子的光亮程度,才是我们能看清物体的根本。
而看清事物根本,从而做出正确决断,便是我们为学的目的所在。但是,人对于一件事,往往有两套解读方式,因为不同的心境,会带来对一件事不同的看法。
前几天朋友讲到一个故事,说到他们老家,十几年前有一个餐厅经理,遇到顾客投诉:菜里有苍蝇。这个餐厅经理得知此事,直接当着顾客的面,将苍蝇吃了下去,然后顾客投诉不了了之,如此魄力,保护了餐厅利益,令人“佩服”! 后来,该餐厅在这个经理的带领下生意蒸蒸日上,现在,她在地方的餐饮行业也是小有名气。
如果换做以前,我会对这个餐厅经理表示佩服,因为她真的做到了“尽职尽责敬业”! 然而现在我听到这个案例,第一判断是,这人一定不幸福,因为她违背了我们所熟悉的做人最基本原则,诸如“诚信,仁义…”,根据因果法则,她如果依然是十几年前的做人做事方式,她现在在餐饮业的名利,必然无法持久。
之所以看一件事,我前后会有不同看法,是我清楚的知道,我以前的内心,就是一枚昏暗,布满灰尘的镜子,无法照间镜前事物的本质,而现在,通过每天学习,反省,这面镜子,相比过去已经干净不少。所以,照见同样的事物,与过去相比,会显现不同样子。
镜子上的灰尘,如同贪嗔好恶及各种妄念,会干扰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判断,修身的目的,就在于擦去镜子灰尘,让心体光明,得到世界的真相。这是一辈子的功夫,至死方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