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早在街上看到一位衣着华丽化着精致妆容的妈妈骑在电动车上对着一个满含委屈的小男孩疾言厉色的谩骂,小男孩背着书包,许是送去幼儿园路上的时候孩子有什么要求未被满足,一直有点别别扭扭,这位妈看到孩子这样,就更不痛快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年幼――有些个人要求无法满足就会求助父母,有些小情绪不知怎么回事就会向父母撒娇,孩子作为一棵嫩苗,我们作为一个给予者,只要能适时放下身段满足一下孩子的小小愿望即可,可很多大人认为:我事多着呢,你不体谅为父为母,还一时这不顺那不快的,不是欠揍吗?
现在的一代父母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不必谦让,也不太知道怎么处理别人给自己添麻烦这件事儿。但老一辈的父母们就好吗?不见得。
老一辈的父母基本上是被父母驯养的,知道要听大人话,啥时都想着父母恩,他们的爱是向上流的,所以孩子是必须照顾他们的感受的,必须是他们的情绪垃圾桶。
但至少那时候,社会是个大家庭,孩子们有更大的生活空间,还会有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交流相处的机会。而现在,人人都住在层层叠叠的笼子里,对社会里的人充满了防范,孩子们几乎成了圈养模式。
你要驯养马,起码你还会给它一个跑场,而你圈养一头猪,只要给它一条绳一个个圈,让它在那里吃那里拉那里睡那里玩。现在的孩子也基本就是这么个形式,出门就一定要有人陪着,也就少了根绳;进门家里为你提供了生活必需的一切,不就是个圈吗?
孩子的自由被极大限制,人格被极度地塑造,但凡是条命,它都有着自然生长的趋势,都会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天性,这样被圈养的孩子能不焦虑吗?
他的生命需要从来没被满足,却又从来没有放空这些压力的场所,只能躲在一所逼仄的小屋,他们的童年没有田野、大川、草原、广阔的天空,抬头是高低错落的楼顶,低头是踩不出脚印的地板,他们在驯养的重压下似乎都没有一点可逃避的地方,能叫他们不抑郁吗?
很多人在孩子出事后,往往都说自己的孩子很好啊,什么阳光、友爱啦,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就是症结所在。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有些调皮,喜欢捣乱,正说明他们靠生命的方式在修复自己,你应该感到庆幸,应该以宽容和设定规则的方式,让他们不太受伤也不太放纵。
而如果一个孩子已经丧失了生命本能的方式,完全驯化成了你眼中的一个完美模样,你安心了,可能孩子已经危险了。因为你已经摧毁了他生命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他拥不拥有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打紧的呢?反正他们拥有生命也不拥有自己,为别人而活,又有什么必要要珍惜呢?
02
过去,多子社会孩子会分担父母的不同渴望与责任,现在一个孩要扛起父母沉甸甸的爱和社会期望,甚至还有可能要杠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各种不同的投射,有时候,孩子没被整趴下,这些人就已互殴到趴下了。
家庭是一个讲爱的地方,当孩子成了唯一一个可以承载爱的载体,他便不再是一条生命,而是成了一个容器,他要小心地处理各种分量在这个容器里的含量,才能使自己不致崩盘。
被强形塞满的容器,当然会感到极度不适,然而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倾倒部分的话,他可能会轻松很多。但走出门,就是社会,处处充满了危机:在眼皮底下,孩子都有被抢骗的风险;在学校门口,都有可能被失踪的小孩……
原先,我们创造社会,是为了扩大舒适区,在人类活动得越来越广泛的区域,就是为了儿童创造更大的安全感,让他们可以完全地玩耍、试探,而不必藏在山洞里躲蔽着猛兽的偷袭。
然而,现在我们的社会接触越来越广泛,被人类改造的区域越来越无边,猛兽再也无法伤害我们的小孩了,而人类,成了我们自身最严重的威胁。
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创造的社会,终将会造成我们自身如此大的威胁,我们是否会毫无边界地扩大人类空间?在21世纪造成人员意外死亡的记录中,基本99.99%的死亡率都是与自然伤害无关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家庭纠纷、婚恋纠纷、亲子纠纷和无力发生纠纷只能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抑郁成了这个时代之殇。心理医生层出不穷,调整精神的物理药物成了拉动GDP的赚钱大户,但我们真的有必要用抑郁症来拉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吗?
我们创造社会是为了享受繁荣的成果,不是为了自掘坟墓,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人伤害人的事件?那么多向最亲密之人举起的杀害之手?
是人疯了?还是社会疯了?人疯了,社会发明了抑郁症、抑郁药,于是人类又增添了许多赚钱的职业、赚钱的工作,但谁能保证,他们为了赚到更多钱,不会发展出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03
人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个体验的生物,他会体会到悲欢,也会感觉到郁结,人生的路起起伏伏,人的心绪也会跟着起起伏伏,如果一定要给一段时间的心绪贴上一个病理的标签,不断在整个文化和个体上强化这个认识,我想,一定会有更多人会得上这种病。
现在的孩子自杀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说青春期的孩子只说孩子,是说现在的孩子自杀的年龄起始越来越小了。求生是人的本能,孩子越小这种本能越强,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如此轻视生命的行为?
每出一件这样的悲伤事件,人们总是说现在的小孩抗挫折能力太弱了,其实这只是站在大人的立场看问题。他们觉得家庭给了孩子们最好的,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孩子们所得的是他们那个时候渴望而不可即的,孩子们就应该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然而,人们只看到孩子外部得到的光环,从未深看孩子内在的需要。一个打扮得再漂亮的稻草人,他的心灵没有得到供养,没有得到适当地帮扶稳固,他的心是缺失的,他永远没有自己站起来的能为,叫他如果懂得?如何享受?!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正在被父母所谓的爱和期望剥夺的时候,我们无力反抗却是实实在在地一份一份地丢失自我。一个逐渐散失自我的人,但凡他还有一点选择的自由,还存在一点点不曾丢失的自我,最可能的是――他会在全部丢失自我之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自杀和抑郁的年龄越来越小,是因为现实对他们生命本能的挤压越来越狠,而且在这种极度难受的情况下,文化的普及又让他们越来越早地觉醒生命的压迫与控制,所以他们主动做出了选择。
谁之过?是孩子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吗?是学子对不起教育的培养之功吗?不是,不是,都不是。教育要我们谦逊、博爱、知足,但父母只要我们优秀,名次能压一个人就压一个人,社会要我们强势、凶狠,不然待宰的可能就是你……
教育要我们向好,但教育的结果和教育之外的世界,要我们不惜一切地功利、自私,小孩子们每天在这样一个分裂的世界里两边对跳,没有任何的缓冲区间来适应这种分裂,他们如何不抑郁?!
教育是世界的希望,但社会物欲横流、乱象丛生,每个人都看起来更像魔鬼,在象牙塔里人造的这块净土之上成长的孩子,如何面对他们这个并不太理解的尘世?
如果这个世界,他们有牵挂也可以呀,但来自他们生命最想牵挂的父母,只有每日的目标,每天的行为标准,对一个永远也不可能避免犯错的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塑造与期望是他们不可能承受之重啊。
由于全社会处于一种激烈竞争的惯性之中,父母们不得不为孩子能赢在起跑线操心,但孩子的心还没有尽情吸收生命的能量,身还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在一切未醒时分,醒着的家长,就逼未醒的孩子上路,是不是太残忍?
我们都知道,睡眠剥夺有多难受,那简直是与凌迟差不多的感觉,而长时间剥夺孩子的睡眠让他们睡眠不足,孩子的身体每天都有些时候处于难受之中,他们会有幸福的感觉吗?长此以往,谁能感到不抑郁?
满足了物质的需求,却不满足孩子生命的需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让孩子学习纯净却灌输肮脏,叫他们怎么能感受到幸福?内外的环境都不能让他们得到确定的满足,抑郁不是迟早的事吗?
04
要想孩子不得抑郁症就要允许孩子抑郁,告诉他抑郁是正常的,就像你高兴时笑到脸都扭曲一样。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玩耍,那是生命力来源的最重要方式,你要灌输技能,只需在玩耍过程中稍加提点就可。
现在的孩子从3岁起,就开始了学校加补习班的连坐方式,感受生命力的空间被无限挤压,上小学后,孩子们还必须在家长的紧密监控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打卡上交,这多像一个被囚禁的罪犯,亳无自由可言。
可是越这样,孩子可能会对这一切越反感,虽然些会表现得顺从有些会表现得叛逆,但本质都会是一样――他们不喜欢。
如果说要一个孩子心甘情愿地做某事,就是对他们没有要求,而又在他们可接触的世界里无声地给他们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那就是自己积极并热爱,而不是要孩子热爱自己排斥。
还有就是睡眠,相当重要。科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生物钟较成人有较长时间推迟,一般在父母七八点钟睡着以后,他们11点钟左右困意才来袭,这并不是孩子们贪玩,而是人类各个生命时期体现出来的生物钟的不同,我们不能以违逆生命的方式,要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早起。强行剥夺睡眠,也是可以引起抑郁的。
所以,想要养出健康阳光的孩子,一要允许他们不阳光,二要给他们足够的玩耍空间,三要以尊重的方式而非要求的方式让他们做某事,四是要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
一得之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那些榜样父母埋下了不堪的地雷,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表面的光鲜不断掏空内里,也不要鼓吹美好而忽视了育儿路上的不堪。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毁誉参半,千万不要相信成长只有美好,没有不堪。如果一个硬币只有一面,它就决不是一枚真的硬币,除了是空气只可能是幻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