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芳华不负,还有一半余生

芳华不负,还有一半余生

作者: 我是仔仔侠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13:12 被阅读0次
Van Gogh - Marguerite Gachet in ihrem Garten

不觉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一个三年过去了,一晃来北京已经十余年了,一晃我就要离开这个伴随我而立的地方...

借着暂时停下的脚步,来说说身边真实的故事:

故事A:情怀的复制,破旧立新的开始

这其实是个向经典致敬的故事。三年前,我带着对乔帮主的敬仰,带着对世界一流产品的敬畏,找到了一个同样抱负十足的老板,产品就这样上路了。

如何复刻一个经典

即便在当时启动时,我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复制经典的价值呢?欧美软件产业在数十年前就奠定了工程化的构建基础,在每个细分领域做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实践。从不同的case reference你能看见优秀产品对客户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价值。

所以,理解并分析优秀的产品的应用场景,能够快速建立借鉴型产品的使用模型,从而快速去面向的市场做验证。

这个之所以第一个说,就是因为这是最难的一点。单纯的复制能够快速启动和实现一个产品,往往忽略的是市场的差异性和场景的差异性。优秀产品的亮点,有时候足以蒙蔽借鉴者的双眼。

这里举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小米周边。小米经历了手机的辉煌后,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设计感的百货公司。不得不承认,他很聪明的借鉴了苹果的设计语言,在用户高敏感的部分复刻了设计并减低了价格,在很多低敏感的实质部分装旧米。

所以,合理选择复制的内容,会事半功倍。

就如同小米的设计团队和供应商,对经典产品核心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决定了复刻速度。在产品启动初期乃至中期,团队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理解产品定位、设计以及最佳实践方式,导致在时间、效率以及信任上的问题。就好比准备全速前行的火车,行驶在蜿蜒的群山间;而它需要的只是一条穿山而过的隧道。

所以,复刻最好始于团队,而非个别人。

最近在某导购和某短视频平台,经常能看见小米全家桶的演示,而苹果全家桶基本是不可能看见的。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优衣库、MUJI、某品牌全色系口红盘。也许,复制经典的第一步,就是借势建立新的品牌意识。

所以,也许目前我还不够成为经典,但我成功的活下来;活在巨人的影子下不可怕,巨人也会有倒下的一天。

故事B:唯有坚持,才有成功的那么一丁点可能

马云初始团队的故事,似乎洗脑了一大片人,但是真正践行的,却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个坚持的故事。

这个行业型的云产品从一开始我就参与,从开始寥寥数人到如今初步走入市场,中间历经的坎坷足够写个百来回了。和有些SaaS产品类似,深入行业,找到痛点和突破口,快速迭代,占据市场,再扩张复制。寥寥数字,看似很简单一事,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细数下来,给人带来挫折感的,无外乎:

  • 招人难
  • 资金难
  • 落地难
  • 见效难

人这种感情动物,能走过这几关的确实罕见,我想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唐僧了,毕竟他过了108难。、

所以,想想唐僧,他能走到头的原因,就是他对真经的坚定信仰,一路走到黑那种。

当然,除了傻坚持,也要聪明的做事。我举几个例子:

  • 行业型SaaS产品之所以叫行业型,就是它的格局、基因、资源都是明确且近期类稳定的。所以,团队成员对于这种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工具化就无比重要,快速建立信息化的知识库能够打下很好的基础。
  • 设计从借鉴开始,因为你不太可能是开荒者,更多时候你是后入的搅局者。
  • 开发不要造轮子,初期快速的实现比精雕细琢划算很多。
  • 客户成功兼具了销售、实施、运营的活,靠人黏住客户比靠一个不成熟的产品靠谱。

所以,不难看出SaaS产品比的是加速度,而非当前速度,聪明并坚持让后续能快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故事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成功需要不止一个老师

小海同学是我近期见过的几个天才90后之一,抱着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憧憬,自学从别科转到了计算机领域。他们在工作发现的一个难题成为了一个内部创业的契机。

和他们聊过几次之后,让我对90后乃至00后的后辈产生了新的认识,像极了:海绵宝宝。

  • 单纯
  • 聪明
  • 吸收力极强

每次沟通后的内容在下一次沟通都会有具体的实现,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我输出的节奏要慢于他们输入的节奏。而当这个时候,我觉得可能能帮他们走到最后的,就是一点点微薄的经验。

他们做的是一款标注和学习型行业知识图谱工具,从个人兴趣和问题出发很好的解决了主观能动性问题,转化速度之快超过了我见过的所有正规团队。但涉及到商业化和产品化,问题就有了一堆:

  • 从受众角度,如何从内部受众过度到行业型受众?
  • 找到了行业受众,如何计算行业细分市场的容量,如何理解行业的业务流程,如何笼络行业资源?
  • 确定流程和资源后,怎样正确的匹配产品路径并保证各阶段隐性和显性的收益?
  • ...

所以,全栈型人才还是得尽早接触和掌握产品思路,实践整个流程让idea型的产品增加新的可能性。

故事D:摸索前行,路径由你还是由他

其实这段时间,还有好多故事要讲,但是文章长了难免流水账,所以做下收尾。

回汉前夕,难得有点时间去看看新产品,和新朋友聊聊,给我的感觉就是:世界之大,远超出你的想象。

  • 有个做learning path的创业团队,只身两人尝试开辟新的路径学习和发现产品。简单几句聊完,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做过的很多产品以及实践的想法历历在目,全都能找到结合点。
  • 有个国内默默耕耘了数年的产品,在国外风生水起,无论调性还是实用程度,都让我对中国的产品团队有了更多的一丝敬意。
  • 有个原同事借鉴salesforce搭建的PaaS平台虽然尚属起步,但已牛刀小试。
  • ...

埋头往前跑,最怕的就是忽略了你的身旁,你的陪跑者,你的速度...

余下半生

很感谢北京给了我充实和挑战的十余年,给了我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了我诸多战友和伙伴。回汉之前,只想说一声:

余生还是有你,请多指教!

Van Gogh - Marguerite Gachet am Klavier

相关文章

  • 芳华不负,还有一半余生

    不觉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一个三年过去了,一晃来北京已经十余年了,一晃我就要离开这个伴随我而立的地方... 借着暂...

  • 风吹过我的手心

    未来不负余生,不负卿

  • 余字了了

    寥寥余生,不负如来不负卿。 ——了了

  • 让我们随意盛开

    不负余生

  • 时光

    余生,愿我们都能不负时光,不负韶华,不负相遇,也不负初心。

  • 一生有你

    也曾芳华烂漫, 也曾轻狂年少。 三十载茕茕孑立, 至今时终得结发。 往后余生永不负, 总有初心在心堑。 管它狂风骤...

  • 书法小诗

    只问耕耘,不负春光,不负芳华! 戊戌之春,雨晴阁

  • 余生

    不负时光,不负自己,不负余生。 生命来来往往,莫错过时光,莫辜负自己,来日其实没有那么多方长。 余生...

  • 不负芳华

    相逢是首歌,相伴的是你和我。第一次认识cctalk这种网络学习模式是在去年的三月份,沪江计划的老师们在线上专门...

  • 不负“芳华”

    虽说是一年的总结、一年的回顾亦或是小狮子的最后一堂课,然而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始”。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坚持、一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不负,还有一半余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nx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