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励志的典型代表,一路成长崛起速度太快,一度成为元末群雄的霸主级人物,就连朱元璋、张士诚这些枭雄都得靠边站。
有人说,陈友谅的成功有太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实际上,并非运气,他的成功上位,充满了太多的悲苦和心酸。
陈友谅的悲惨遭遇养成了心狠手辣一心为己的性格
陈友谅本是渔民,而且还是属于元朝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鱼腥味。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所以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可是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时常听见的低语声和议论声让他发疯。
陈友谅的性格特点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
陈友谅明白了,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他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地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陈友谅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义军。
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一路高升,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实权,镇守一方,成为了黄州城守城大将。
但是陈友谅并不是什么忠义之人,他的心中也没有忠义二字,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其他人不同,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的地位!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对他而言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得最好的都是心狠手辣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
倪文俊欣赏的也就是他这一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而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倪文俊的背叛给了陈友谅机会,充分说明了为人谨慎的重要性
倪文俊是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在天完国这种讲究兄弟义气的国度里,注定是另类的存在。
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而自己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
没想到事情败露,被人捅破,他没有办法,只能带领自己的大部分人马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把陈友谅当做自己的心腹,因为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陈友谅从一个小小的渔民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父。
可倪文俊忘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这与陈友谅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这种经历养成了陈友谅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的性格。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地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倪文俊来联合这样的陈友谅,他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关键是倪文俊脑子反应也慢,正是这一点,一下子将他送上了死路。
在徐寿辉的队伍里,有陈友谅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人,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将。
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这样的实力让陈友谅深深的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倪文俊的到来给了他机会,也让倪文俊走上了鬼门关。
当时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跑到陈友谅处,陈友谅仍然友善地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
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和盘托出,越说越气愤,流下了眼泪,连忙邀请陈友谅和自己一起反了徐寿辉。陈友谅却没有什么情绪波动,而是平静地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的死党,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陈友谅一听这话,顿时不用再思考别的了,只要想着怎么杀倪文俊就对了。
倪文俊的说话不过脑子,还有他对陈友谅的了解太少,终于让他丢了性命。
当天晚上,他就死在了陈友谅的手里,陈友谅拿着倪文俊的人头作为晋升的垫脚石,成功的掌控了天完国,最后取代了徐寿辉,建立了汉政权。
此时的陈友谅,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时间风头无两。
陈友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性格成就了大业,可也是他的性格让自己走向灭亡
人就是这样,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做到谨慎行事,头脑清醒。可是一旦发达了,就很容易志得意满错误不断。
陈友谅取代了徐寿辉之后,一跃成为元末诸侯霸主,实力强劲,拥兵60余万。
所以,陈友谅着急了,他急于一统天下当一个正统的开国帝王。南边的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陈友谅还不放在眼里,他知道,最大的阻碍是跟他相邻的朱元璋。只要消灭了朱元璋,一统天下就在眼前。
不过陈友谅也没什么担忧的,他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水军更是对朱元璋形成碾压的姿态,朱元璋的二十万大军翻不起浪花。
可是,陈友谅失策了,正是这个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朱元璋,却让他开国做祖的枭雄之路走到了尽头。
陈友谅原本打算的挺好,以兵力优势横推过去,也不用什么战术,直接碾压就行了。所以,给朱元璋下了决战的战书之后,陈友谅60余万大军倾巢出动,水路并进,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
在陈友谅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沿路的洪都城会成为他第一次折戟之地。
陈友谅原本打算,先拔除了洪都城这颗钉子,一来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来朱元璋的大部分粮草就在洪都,三来洪都城内只有数千守军,要攻下来不用一盏茶的功夫,却是一举数得,傻子才不干呢。
可是陈友谅真的失算了,洪都城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看着年纪轻轻,但就是这么一个小伙子,却带着数千人硬生生的扛住了陈友谅60多万大军百日攻城的冲击,创造了一个军事神话。
朱元璋趁此时机,对即将到来的决战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陈友谅就惨了,他的首战失利严重打击了三军士气,而且还是以多对少的战役,这种士气损失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这也在预料之中,所谓上行小效就是这么个道理。陈友谅是一个没有忠义之心,一心只为自己谋划的人。
他的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别人不了解,没有防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是徐寿辉还是倪文俊都是因此而亡。
可是时间一久,这种性格特点就是阻碍他最大的障碍。他的自私自利,手段狠辣,早已被长期打交道的朱元璋了如指掌,不可能像徐寿辉那样吃亏。
手底下人也自然是有样学样,个个惜命,攻城的时候出工不出力就是证明,数十万大军打不赢数千大军,还有比这更夸张的吗?
按道理来说,以陈友谅的枭雄特质,他应该能看出这次战役没有胜算,如果他头脑清醒,就应该立刻撤军保存实力。
但是此刻的陈友谅已经膨胀自大道不受控制了,他纯粹的认为自己兵力绝对的优势就是致胜的不二法宝,盲目的和朱元璋的队伍正面怼了上去。
结果不出意料,朱元璋运用卓越的军事天才水准,在鄱阳湖一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成为了势力最为强大的义军。陈友谅被流矢射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陈友谅的一生,可谓传奇,他的自私自利心狠手辣成就了他,可他最终也因此而亡。朱元璋的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赢得了人心,得到天下理所当然。
但不管怎么说,陈友谅都不失为一代人杰。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的引诱而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陈友谅是个例外,他从头到尾反抗元朝统治,敢做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