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文殊师利菩萨问完以后,世尊开始正式向大家介绍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之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文殊师利。此菩萨藏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前面讲了,世人亲近地藏者都有福报。如何亲近?世尊一开始就教给大家了:闻名、赞叹、瞻礼、称名、供养、彩画刻镂塑漆形像。这些事情其实做起来都不难,难在用心,难在念念相续无有穷尽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接着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及大众,地藏王菩萨修行的因缘和初心。讲了两个故事:
1、地藏王菩萨久远劫前,身为大长者子,看见师子奋迅如来长得漂亮,因此请教如来如何才能变美。师子奋迅如来没有推销化妆品,而是告诉他[当须长久度脱一切受苦众生]。大长者子当即发下愿言:
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人皆有爱美之心,地藏王菩萨发愿修行的初衷就是恋慕如来长得好看。这样的心情,我想许多人都会有,但是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将这样的爱美之心转化为道心的,恐怕千万人之中难得其一。大长者子没有嫉妒如来,而是恭敬请教,并依教奉行。与佛相遇本身就需要极大的福报,而这位大长者子可以说是久种善根了。因为这个初心,所以你会看见,《地藏经》对于塑画菩萨形象是有特别的强调的,是一个特殊的法门。
2、地藏王菩萨久远劫前,身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堕在无间地狱。]为了救拔母亲,婆罗门女变卖家宅,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庙前大兴供养。在寺庙里,婆罗门女看见了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形象,[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地藏王菩萨前身再一次被佛的相好庄严征服了: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
佛教不悖于人情,有倍于常情者。每每读到“举身自扑支节尽毁”,我都会鼻头泛酸,甚至泣不成声。婆罗门女不像大长者子,可以亲见如来,纵有疑问,还能请教。她昼夜忆念,本已绝望,身心将死不久。不想早已涅槃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及时出现,指示婆罗门女母亲去处。这中间的情感曲折,不知道你能不能体会?即使佛已涅槃,也不必绝望。正如今日佛陀圣诞,带来希望一样。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以威神之力,于定中送婆罗门女去了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是罪苦之人。婆罗门女见到了无毒鬼王,向他询问:“为什么这些人在此受苦?”无毒鬼王回答:[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度此海。]这一段其实已经道出了《地藏经》特殊的功用,为救拔亡人,而广设方便。婆罗门女看到罪苦众生所受苦楚,一定也想到自己的母亲可能也遭受着同样的痛苦。她咨询无毒鬼王有关地狱的情况,并询问了母亲的去处。无毒鬼王告知婆罗门女,因为她诚心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由此可见清净布施具有不可思议之力,并非只为自己,也能惠及旁人。婆罗门女从定而出,发大慈悲,立弘誓愿:
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这就是地藏王菩萨因地里的所作所为和所发誓愿。
这两则故事隐含了一个结构,或者说一段轮回:
男子身:大长者子——彼佛师子奋迅如来
女子身:婆罗门女——无毒鬼王——彼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这个结构在后面《阎浮众生业感品》中还会出现:
男子身:小国王——彼佛一切智成就如来
女子身:光目女——罗汉——彼佛清净莲花目如来
从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地藏王菩萨累世所发誓愿的因循轨迹。地藏王菩萨在因地里为男子身时,不是大长者子,就是国王,俱是有福之人。为女子身时,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都是孝女。母亲不信三宝。用婆罗门圣女的话来说:[我母邪见,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
如何解读这个结构或者这段轮回呢?我不是法师,不好乱解读,只就我个人的感悟谈一谈。
地藏王菩萨身为男子身时,地位通常都很高,无论他为己(想变好看)还是为人(饶益众生),他都有一颗赤诚之心。一颗赤诚之心,是没有污染的。当他面对佛时,能够真心赞叹,请教佛陀,不卑不亢。与邻国王(彼佛的前身)友善,能够不起争心,甘为孺子牛。这样的纯净,实乃少有,令人赞叹。
地藏王菩萨身为女子身时,她所面对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佛教徒都有可能面对。至亲至近之人不信三宝,我们又当如何自处?是麻烦他们跟自己一起吃素?是对他们心生抱怨与嗔恨?还是强迫他们尊重自己的信仰?地藏王菩萨都没有这么做,相反,她异常珍惜自己与他们的感情,可谓至情至性,有倍于众生常分。但另一方面,至亲至近之人不正是“刚强众生”的显现吗?即使地藏王菩萨,在因地里也没有能够改变母亲,我们凡人又怎么能奢望自己能够彻底改变他们呢?只能以善巧方便引导,而不能要求他们配合自己。婆罗门女和光目女其实给广大佛教徒做出了榜样:尽人子之情,广设方便,努力救拔,但不执着于对方如何。努力调伏自己,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是刚强众生,众生皆是菩萨之母。
无毒鬼王、罗汉,乃是善知识的化身。漫漫修行路,若无善知识帮助引导,那是不可想象的。静下心来想一想,谁是身边的善知识,真真正正地感激人家,尊重人家,学习人家。《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完,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