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着找一个环境优美游人不多的小镇,觅一幽静的客栈,静静的住着,睡睡觉读读书,捋一捋半生的过往,写一写当下的感悟。但始终没有去付诸实践,不断有朋友提醒我说,对古镇旅游期望值不能太高,理想中的诗和远方,去了之后你多半会失望。
七月末,听妹妹说要去沙溪古镇玩,于是请了几天公休一起前往。我们没有去有名的大理古城,傍晚时分直接到了剑川,妹夫的一个战友带我们看了剑川古城,古城修缮保护的很好,但几乎没有游客,很安静,商业开发的部分也很冷清。我当时想,古城保护不仅仅是保持建筑风貌,开发利用也不能仅仅是开商铺,因为商铺实在是太多了,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商铺的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政府花很多钱改造道路、电路等基础设施,对古镇进行修缮和保护,目的也是想进行开发,我一直以为,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很难处理,很多人吐槽古镇商业化。如今看来,没有产业发展的古镇,好像也不行,保护可能也将难以为继。
吃过晚饭,我们驱车前往沙溪古镇,一路上黑咕隆咚的,也看不到什么,只感觉经过了一些村庄,路也不是很好走。进入沙溪,停车后带着行李,踏着高高低低的石板路来到预定的客栈。客栈不大,只有六七个房间,离停车场不远,只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带着一个小男孩在上班,客厅和院子里的椅子上摆满了孩子的玩具,我入住的房间在一楼,光线不太好,只有靠院子的走道一面有窗户,房间角落里有个衣柜,深色衣柜的中间一小部分漆成鲜红色,看着很瘆人,我一直不太接受古中式的家具。第一印象与我想象中的小镇客栈不太一样。
放好行李,我们走出客栈,去感受夜色中的沙溪古镇。我们入住客栈的正对面,也是一家客栈,靠街面的廊道里有一个女孩在看书,我想象中的古镇生活有这样的场景。出门往右走,就是一条不宽的小巷,两边有客栈、酒吧,年轻人三三两两的坐在店外的垫子上聊天。酒吧里人不多,有几个留着长发、艺术家一样的人在里面坐着,小吃店也不喧闹。古镇的中心有一方类似广场的天地,有古戏台,墙上有当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标语,想到最近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生三胎,突然有三十年河东河西的感慨,经历了历史变迁的沧桑感涌上心头。再往右拐,就是一条下坡的石板路,旁边溪水潺潺,灯光下可见流水很清澈,在炎热的夏夜,很舒服。往下走一小段就有一个土筑的寨门,夜色中轮廓古朴优美,村外有一条河,垂柳依依。夜幕下的古镇,灯光很暧昧,游客不多,安静而富有诗意。
沙溪古镇的夜色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小镇的另一条街上去吃早餐,整齐的石板路是新修的,两边是小餐馆和卖土特产的商铺,有一家小吃店人很多,其他的则基本没有顾客,我们也凭经验到人多的这家去排队吃饵丝(这是大理的特色)。吃完早餐,沿着街道往前走,看到在小镇的外围,一家挨一家都是客栈,有几家大门紧闭,挂着客满的牌子。有几家有比较宽敞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果树和多肉植物,阳光下很觉惬意,房间布置风格各异。我们决定换个客栈再住一晚。于是又原路折回去看了一遍,却出现了选择困难,看着比较安静、上档次的都客满了,民族风太浓的接受不了;有一家看着很不错,一进院子却闻到炒菜的味道浓得呛人,一下子感觉大打折扣。终于选了一家,看着设施比较新,装修也比较有品位。老板普通话讲得不错,以为是外地来经营客栈的,一问才知道竟然是本村的人,走南闯北做古建筑修缮,挣了钱也长了见识,回家乡来发展了,据说古镇里标注“沙溪人家”的客栈都是他的房产,有的租给外地人经营。不管在哪里,古镇开客栈的基本是外地人,因为当地人往往缺乏旅游经营的意识,做不出档次来。
古镇客栈办完入住手续,老板很热情的给我们介绍附近的景点,根据他的推荐,我们决定避开游人多的地方,到山上一个叫马坪关的村子去吃土鸡煮菌子。妹夫的战友说他曾在马坪关驻村扶贫,也推荐我们去品尝原生态的野生菌炖土鸡。通往马坪关的路是弹石路面,很陡很窄,距离不算远,但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夕阳西下,顺着“马坪关”的路标我们转上一条很窄的毛毛路,只能容一辆小车通过,旁边的树枝还能划到车子。走了五六百米,我们正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就看到一个寨门,写着“马坪关”,门口有一小块椭圆形的石头铺就的场地,靠两边停了三辆车,我们的车子就没法停了。爬上寨门的楼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子,据介绍是保存的很完好的古村落,但有几家还是学习城市的做法,对院子做了一些现代化改造和装饰,看上去应该是接待游客的农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持村子的原生态才不把车路修进村里。见到一个拾松茸回来的村民,问他是否有其他路口可以进入村子,他说村子里不通公路,我们的车子也不能停在这里,晚一点村民的摩托车回来我们的车就会被堵住出不去了。两个驾车人费了好大劲才把车调了头开回到主路上停放。这时下起了小雨,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基本看不到人,进了三四家的门,看到有人在,但老一些的村民大多不会说汉话,交流起来很费劲。有两家说自己不接待游客,可以打电话帮我们问问,回复都说人不在家。天色渐暗,我们还没有找到吃饭的地方,正商量着返回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说村口那家有人在,可以给我们做饭。这家院子很大,摆了几个自己从山里移栽但认真处理过的盆景,像城里人一样用泡沫箱子种了很多蔬菜,真正得菜地里种的蔬菜品种却不多,管理的也比较粗放。这家是有接待外来游客的经验的,有一个很大的厨房,电器、厨具很齐全也很干净,看得出是按照饭店的标准配备的。家里只有两个中年人,女的不会说汉话,必须通过她丈夫翻译,但却能按照餐馆的模式切菜、炒菜、摆盘,一问才知他们家在沙溪古镇开过餐馆。由于没有预订,临时抓鸡来宰、从地里摘菜,我们要帮忙主人也不同意,我们只能耐心等着吃饭。
其实我们一进村就看到这家像是农家乐,院墙装饰的很有特点,院子一角建了个玻璃屋子,但大门却关着,也没有任何标识。应该很少有游客到村里来,因为看不出村民有接待游客的意识,可能只有熟悉的本地人才能找得到饭吃。院子一角类似茶室的屋子三面是玻璃,一面是土墙,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蜂蜜、野生菌等土特产,价格不便宜。茶室没有设计窗子,有带烟囱的火炉子。一开始进去时很热,后来天黑了下雨时又很冷。茶台有模有样,却没有相配套的椅凳。信号很不好,没法玩手机,大家只能坐着聊天。晚上八点钟了,饭还没做好,外面下起了大雨,在夏日夜晚我们体验了一点饥寒交迫的感觉,主人抱来柴生起了炉子,把用高压锅煮过的土鸡又端到炉子上炖着,很快的就端上了火腿、腊肉和几样蔬菜,大家迫不及待的开始吃起来,山上的食材生态新鲜,菜的味道也不错。其中有一道两种颜色的土豆混在一起的炒土豆丝,上面撒了芝麻,大家觉得很好吃,要求主人又加了一盘。
吃完饭外面雨下的很大,因为看看时间已经九点多了,我们没有再耽搁,用手机电筒照着,打着雨伞走到车上时已经基本浑身湿透。大家都说这顿晚饭真是来之不易、终身难忘。很多人抱怨古城的商业化,想要寻找安静古朴的世外桃源。体验了原生态旅游的辛苦,这时大家渴望的是马上融入镇上温暖的灯火,洗个热水澡,躺进干净的被窝里。
回想我在县里分管旅游工作的时候,很多专家学者主张保护原生态的文化,保持原住民族的土掌房、没有冰箱电磁炉和空调电扇的原始生活方式,在炎热的河谷要求村民永远穿着繁琐艳丽的民族服装,为游客呈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但同时,游客又希望有良好的接待设施,住干净舒适、符合标准的客房,必须有网络、有手机信号,希望车子可以开进村、有足够大的停车场。其实在现实当中,这两个方面是很难兼顾的。我们不能为了保存原生态文化而剥夺原住村民追求现代文明、改善生活条件的权利,也不能为了文化展示的需要要求这些地方的年轻人远离时尚,不穿多姿多彩的时装。
很多时候,游客眼中的诗和远方,也许正是当地人渴望摆脱的落后和贫瘠;城里人想逃离的喧嚣枯燥,也许正是山里人梦想的灯火阑珊。
虽然注定会失望,但我们依然憧憬。保持对诗和远方的渴望,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在路上的激情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