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想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但自己并非直接的执行者,而只能商业银行具体执行。这里面就有一个“委托代理”的问题:货币宽松的政策要想惠及市场,商业银行就要积极放贷款,但这跟银行自身的利益又有冲突,央行的“水”就很难流到市场。货币宽松刺激经济不好使,说到底还是利益不一致,商业银行与央行不是“一条心”。
银行不贷款,但是中小企业对钱的需求仍是存在的。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寻求替代品,或者转向“黑市”。影子银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类似于资金的“黑市”。明明不正规、风险高,但此时要钱却只能找它。中小企业用钱似乎有了替代性方案,但风险和代价也是很高的。
贷款是一个“顺周期”的事情,经济好了风险小,银行自然愿意贷款;周期下行时风险陡增,银行反而不愿意放贷了。相比之下,居民存款可能是个“逆周期”的事情,经济形势越好,大家都希望消费、投资,日子越过越好;可一旦经济下行,大家的预期都很差,有了钱也不想投资消费,不如放在银行或者家里,妥妥当当。
政府税收应该是顺周期的。经济好,物资流转更顺畅,企业和个人挣的钱都多,交的税自然也就更多;反之,社会价值产生得少,税收自然就不多。税收少,影响最大的是体量较小的地方政府,但政府又需要钱来维持运转,那么卖地就成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选项。所以卖地应该是逆周期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8559/c7ceb7f126a215ef.jpg)
情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同时,深情也是通向真理的道路,这就是“以情悟道”。那么什么是“守理衷情”呢?它指的是,属于普遍共性的天理,当然应该被遵守;但是,属于个人的情感,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珍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的小说《红楼梦》跟明代的戏剧《牡丹亭》有精神上的传承关系。一般人对《牡丹亭》的认知,更接近一个公子佳人的爱情戏,但在汤显祖那里,这部剧却几乎是一种哲学的努力。也就是说,杜丽娘这位弱女子,其实是一个哲学性的存在。杜丽娘,为了心里的一往情深,不但生而可以死,甚至死了还能复生,这多么荒诞!但是汤显祖说,我就是故意要用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讨论一种纯粹的、哲学性的生命真情。就是要用“情”,来挑战那些道学先生的“理”。你看,汤显祖在用情反驳理;曹雪芹呢?守理衷情,他在努力建立起情和理之间的中和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8559/61ef4ab4b982f45b.jpg)
苏格拉底说:“可是我的朋友啊,有句话我们该牢记在心。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该爱护它,不仅今生今世该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疏忽了它,危险大得可怕。因为啊,假如死可以逃避一切,恶人就太幸运了。他们一死,他们就解脱了身体,甩掉了灵魂,连同一辈子的罪孽都甩掉了。可是照我们现在看来,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据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的一路上,或是得福,或是受灾,和他那灵魂的修养大有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7608559/311215b38050c34a.png)
对于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思考
1. 两者都是一种变化的趋势,而非一个静态的数值,这体现出了一种世界观,把自己从一个静态的点上去看待世界,所得的观点,变为从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并且可以跟随变化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2. 两者虽然都是变化的趋势,但是无穷小是更加有意义的概念,因为ta不仅包括了像无穷大能够体现出的变化的趋势和速度,而且对于无穷多个无穷小的量进行计算,多了2个结果,即可能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和趋近于无穷大。
这体现出了一种诸多因素符合作用之下,合成出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对于评判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更有意义。
因为对于一件事情,大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合成结果”,而这些因素可分为正负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合力“作用之下,结果就会有三种趋势,即以上提到的趋近于无穷大,趋近于一个常数,趋近于无穷小。
而这三种趋势又是在不同阶段,不断转换的,所谓趋近于一个参数,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在某个方向上的极限?
而我们做事情的“分寸”,就体现在,识别趋势,“顺势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