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意请假回家参加表姐夫的葬礼,想想也是人生无常,姐夫六十八岁对于现代人来说年纪不算太大,只是近年来身体不太好,前几年中风脑溢血,前年又查出了肝癌,医生断定还有半年,结果又多活了一年多,这次死亡的主要病因还是脑溢血,这算对医生预判的抗拒吗?
因为前几天在左传群里聊到谥号问题,我说了我们本地还有私谥的习俗,群友还问我怎么谥法?只是我也不清楚。我们知道谥法起源在周朝,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为不想延续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模式,废除了谥法,以始皇帝、二世称呼。只是秦二世而亡,世代没有延续下去,汉朝又恢复了谥法,直到清朝灭亡才又废除了谥法,可以说是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古代名、字、谥,用法区别很大,读古文这点一定注意,名一般用于自称或尊长称呼下级后辈,对尊长的名必须避讳,字则是朋友同辈之间称呼,谥则是死后的盖棺定论,如果某篇文章写了某人的谥,那可以肯定文章作于此人死后。
我记得前些年,我堂哥病故时的谥号是财宝。那时我对谥法尚不了解,那殡葬的主持师公对我嫂子解释,谥号就是死人在阴间的名字。今天我特意留心,只是念悼文时没有听清谥号,我只有借机靠近铭旌去看了一眼,姐夫谥高扬。显然根据我所知的这两个谥号都不符合《逸周书·谥法》,可见我们本地流传的谥法徒有其表,已经与古义不符,也没有经历“臣议君,子议父”的议谥程序。
最近读《左传》有点入魔,传文中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而我们本地丧礼中用的哀乐队也分西乐和八音,我很好奇这民间传承的八音,和古代的八音有什么不同?特别关注八音乐队,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光弦乐器也就是丝这类就四把,三把有些象二胡,只是底下的共鸣箱部分形状不同,一把有点象三弦,是圆形的共鸣箱,只有两根弦,反正我对乐器不了解,弄不懂名字。金类的有锣、钹,有个锣挂着,一个锣倒扣在盒子里,敲打起来声音不一样,革类当然是鼓,有三支类似唢呐的吹奏乐器勉强算匏类吧!都是簧片发音的。还有一个方形木盒子的打击器算木类。差了竹、石、土三大类。
还有在祭奠仪式上,主祭师公常常称呼内亲外戚,平常用闽南话讲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只是翻译成普通话,外戚好象有特别含义,常用来指代皇后、贵妃这些人的亲友团,外戚集团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