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空间:即意识空间、精神世界。
外空间:即外部空间、物质世界。
内、外是相对于每个人而言。
每个人都有内空间和外空间。
如果能够开启内空间,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宝藏,拥有无限惊喜。
—*—*—*—*—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所处的外部空间越狭小,内心空间就会变得越广阔。最常见的就是“夜猫子”现象。
很多人喜欢熬夜,到了半夜就特别精神。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维越是活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黑暗和静谧极大的压缩了人的“外部空间”。眼耳鼻舌身所对应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其中,视觉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听觉次之。黑暗极大的压缩了人类的视觉空间,静谧极大的压缩了人类的听觉空间。根据能量守恒法则,当“外空间”被压缩的时候,“内空间”自然就会悄悄地展开。
《道德经》里说到“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人的关注力是有限的,当人们沉迷于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时,反而顾不上发现内心世界的精彩。
在一篇《坐在马桶上更容易思考人生》的文章里提到:许多人习惯带着手机或书籍杂志进厕所,在马桶上一坐就是十几二十分钟,享受难得的独处时光。文章将这种现象称为“马桶情结”。文章中还写道:在狭小的厕所空间里,人对着四堵墙,思维能充分地发散,还不必担心有人闯进来打断思路。如厕令人有安全感。
文章将这种“马桶情结”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独处需要:坐在马桶上是人进行独处行为的一种表现。人选择独处时带有一些积极的目标,比如独处的时间能帮助个体自我认知、独立思考、激发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所以,人坐在马桶上时会感觉思维更加活跃和清晰,不受外界干扰。文章引用了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霍兹的理论,认为:独处是个体建构和重构自我功能的一种需要,目的在于增强个体的感知觉、认知组织能力以及幸福感。
显然,所谓“马桶情结”的关键不在于马桶,而在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私密的空间。当外部空间被压缩时,“内空间”自然就会膨胀。人的注意力会变得更集中,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
“夜猫子”现象也好,“马桶情结”现象也好,都说明一件事:每个人外空间的大小和内空间的大小呈反比。
这个发现挺有意思。我们可以试着利用这种结论,去完成很多有有趣的事情。例如,在夜深人静无心睡眠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发现内心世界的精彩。大家都知道,在写作领域,夜晚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作家、写手都熬夜写作的经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喜欢白天休息,然后通宵写作。“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每天都从半夜开始写作,从中午到下午4点校对文稿,5 点钟用餐,6 点钟睡觉,待到半夜又起来床工作。
我们还可以有意识的压缩自己的外空间,去探索内空间的神奇,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著名的新世纪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雅尼(Yanni)为了和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接触,学着去封闭外界。雅尼在创作时不理睬任何事物。“我告诉我的朋友们,即使核弹爆炸也别打扰我。”“你必须摆脱外界干扰。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别去接电话,也别管门铃。对我而言,与外界隔离非常有益。”“我最钟情于黑暗。我有很多作品都是在地下室完成的。那里没有窗户,很暗,也很静。灵感总能到来。”当你需要灵感时,不妨也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黑暗、安静的地下室里进行创作属于被动压缩外部空间,对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要求,存在局限性。我们还可以试着主动压缩外空间,锻炼自己随时随地进入“黑暗”的能力。当人们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都会本能地收缩“外空间”,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毛太祖、华罗庚、章太炎等人“闹市读书”的故事。据章太炎的回忆文章中所写,他读书时并不要求绝对安静的环境,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不受干扰。有一次读书入迷,他居然错穿了嫂子的花衣裳,直到周围的人哈哈大笑才发觉。
享受独处,享受黑暗,享受安静。在自己的内空间里挣脱时空的束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享受绝对的自由,天马行空,任意驰骋。
打开内空间,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当你学会打开自己的内空间,你会发现,很多原来难以理解的东西,忽然就明白了。很多困惑,迎刃而解;很多迷茫,豁然开朗。比如《逍遥游》,比如《桃花源记》,比如《心经》。
翕乎之间,可以“鲲鹏击水三千里”;坐地不动,即可探秘“桃花源”;闭视闭听,即能“照见五蕴皆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