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孝顺 尊重 语言沟通 沟通技巧
不要嘲笑古代那些昏君,从人的本性上来说,人人都有成为昏君的天赋,只不过多数人没有机会而已。哈哈哈……这是真的,因为好听话人人都爱听,即使是最有涵养的人,其内心深处也是反感别人批评的。
—*—*—*—*—
你有没有觉得老人看你不顺眼?不论你怎么做,他(她)都不满意。
你有没有觉得老人越来越难伺候?吃的、喝的、穿的,都没有亏待他(她)们,却还是老挑理儿。
你有没有觉得老人越来越爱唠叨?你还必须得耐心听,否则,他(她)就不高兴。
想知道为什么吗?想不想把老人哄得高高兴兴的?往下看。
一
老年是人生的必然阶段。人老了的时候,性格就会变得像小孩一样,有点天真,有点任性,有点喜怒无常,还喜欢让人哄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小孩”现象。
不说普通人,单说古代的皇帝,年青时英明神武、年老后任性昏聩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当属隋炀帝杨广和唐玄宗李隆基。
隋炀帝杨广,内统中华,外击敌寇,开科举,修运河,定立三省六部制,为之后的盛唐打下基础,其文治武功可称千古一帝。晚年锐意尽失,骄奢淫逸,结果身死国灭。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衰落埋下伏笔。
虽说作为皇帝,他们有任性的资本,但是,依然为自己的作为付出了代价。
作为普通人,如果处理不好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引发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和睦。怎么办呢?
还是原来说过的,解决问题的通用思路就是:研究规律——按规律办事。
为什么会出现“老小孩”现象呢?老人的心理状态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老人的心理特点,并根据老人的心理特点,随便支几招,自然能“哄”得老人开开心心。成本很低哦。
二
老人常被称为“老小孩”,就是说,老人会表现出和小孩子相似的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会觉得老爷子、老太太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任性,还不能说,一说就恼,脾气大得不行,谁也劝不了,越劝气儿越大,越劝越来劲。其中,比较典型的关系叫婆媳关系,婆媳关系难处,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老人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孝顺,不听话。年轻人会觉得老人不讲理,难伺候,看自己不顺眼,老挑理儿,自己怎么做都不能让对方满意。原因在哪里呢?
——老人与小孩相同的心理特征。
老人和小孩对尊重和认可的需要都格外强烈。
成年人有自己的事业、爱情、友情。可以从自己的事业、收入当中获得成就感,从同事、朋友那里获得尊重。而老人、孩子在这些方面会比较欠缺,不容易得到尊重和认可,对尊重和认可的需要就格外强烈。任性、喜怒无常只不过是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所以,在和老人沟通、相处的过程中,老人是被动的,年轻人应该是主动的。作为年轻人,在和老人相处时,要主动“哄”老人开心。
——老人与小孩不同的心理特征。
1、老人的阅历是优势,老人的身体是劣势。
老人因为有阅历,所以,老人比小孩具备更强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一些适合小孩的沟通方法,用在老人身上效果不明显。
老人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老,孩子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壮。一个属于上升阶段,一下属于下降阶段。孩子天然会得到成长的满足、别人的赞美,老人在这方面的满足程度会比小孩子更欠缺。
2、老人的传世需要更为突显。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你知道古代中国人最重要、最重视的礼仪是什么吗?《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传宗接代,传承香火,丧礼、祭礼远比婚礼要隆重和持久。中国人重视身后名,希望有人传承自己的物质财富,希望有人传承自己的精神财富,希望被人纪念。人越老,这种需要就越强烈。
基于以上分析,和老人沟通、交流、相处时,要注意:满足三个需要,忌讳一件事情。
三
“忌讳一件事情”就是忌讳改变老人。
千万不要试图改变老人。
千万不要试图改变老人的观念、原则、态度、做法。老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处世原则、处世态度是几十年生活经历的必然结果,已经定型,很难改变。要求老人做出改变,则意味着对老人前半生的否定,任谁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否定。所以说,试图改变老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只能增加双方的矛盾,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当然,指责老人更是不可取。推卸责任是人类的天性,指责是会传递的。无论是当面指责,还是背后指责,只会激化矛盾,加深裂痕,必须坚决杜绝。
中国人常讲“孝顺”,把“顺”当然孝的主要表现,意思就是凡事尽量顺着老人。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有时候老人的做法实现是不科学、不合理、不靠谱,那也要顺着老人吗?这时候嘛,可以出绝招啊!啥绝招?听好了——反证法。先顺着老人的意思说,然后,上纲上线,夸大一些,推导出一个恐怖的结论,自然就把老人“吓服”了。随便举个例子。
老人都比较节俭,剩饭剩菜都舍不得扔。这时候,千万别自作主张把剩饭剩菜倒掉。应该这样说:“老太太,剩饭剩菜才放了2天,我闻了闻,酸味不大,应该没坏,你把剩饭剩菜给我热热,我吃了吧。万一出了问题,我年轻,抗得住,顶多住几天院,花几千块钱,你们可千万别吃。”具体情节,自行脑补。一般情况下,老人就会主动把剩饭剩菜倒掉。如果老人还是舍不得,就继续夸大,直到倒掉为止。
遇到其他问题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满足三个需要”就是满足老人交流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传世的需要。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尊重的需要。
——满足老人交流的需要
老人都爱唠叨,这其实是一种交流的需要。要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聊天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应付差事,老人说到得意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表示肯定、赞扬、惊讶……(脑补高力士或者李莲英)
——满足老人尊重和认可的需要
要想方设法让老人感受到尊重和认可。
1、多赞美、肯定老人的优点。
对于老人的优点,要及时的、经常的赞美和肯定,一定要真诚哦,别虚头巴脑的。比如,做的饭菜好吃、炸的丸子是一绝、调得馅味道好;心灵手巧,啥手工活都做的很好;生活习惯好,身体健康;心态好,人敞亮,啥事儿都看得很开;特别会养花、种菜,还能吃到自己亲自种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勤俭持家,总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2、反客为主,多讲老人的“光荣事迹”。
老人爱“翻打”,这一点相当恐怖。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说过好多、好多遍了,还时不时拿出来当新闻讲,实在令人崩溃。这个嘛,据说,开车的人一般不会晕车。所以,这时候,要果断“反客为主”,主动讲一讲老人当年的“光荣事迹。”对于老人得意的事情,要多讲,主动讲,反复讲,掌握主动权。呵呵……反正,最终目的都是让老人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嘛。
3、培养雅趣,扩大朋友圈。
大力支持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什么琴棋书画、什么戏曲歌舞、什么老年大学,都要支持,并鼓励老人以兴趣爱好为媒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有了朋友圈,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交流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4、给老人找点事儿。
可以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给老人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事儿不在大小,主要让老人觉得自己“有用”,从中获得成就感。具体啥事儿,自己去想。
5、放大正能量,培养积极心态。
在和老人聊天、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导向。对于积极的态度、说法,要给予肯定。“对,你这个想法好,老爷子(老太太)就是通情达理。”对于消极的态度,要婉转的压制,让老人心态更阳光。“这也太小气了,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哦。”
——满足老人传世的需要
用言行证明自己对老人精神财富的传承。如果老人喜欢节俭,就把自己日常如何节俭的事例、如何教育下一代节俭的事例当作谈资,时常讲给老人听。如果老人在琴棋书画方面小有成就,那就培养自己和下一代这方面的爱好,实在不喜欢的话,至少要了解一点。体现出要把老人觉得重要的一些观念传承下去。
以上,分析了老人的心理特征,并提出,在和老人沟通时,要注意“满足三个需要,忌讳一件事情”,还结合自己的体会,整理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想到多少就整理多少,肯定不够全面,目的是抛砖引玉,开阔大家的思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琢磨出自己的方法、套路,在和老人相处时更积极、更主动,让家庭更和睦,关系更和谐。
家和万事兴。老人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福报。
至此,关于沟通的规律和技巧就捋得差不多了。再总结一下沟通的要点: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
沟通要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
尊重是最突出的一种心理需要。
沟通的关键是“尊重”。
这些规律,在夫妻相处、和孩子沟通、和老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大家可以自行体会。推而广之,在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时,只要能把握住沟通的关键、遵循沟通的规律,就能无往而不利。
我发现,写的越多,表达的就越流畅、越严谨,当然,看起来就越啰嗦,呵呵,大家凑合看吧。
ion": {�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