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土桥镇光明学校焦艳丰
课改的本质是改课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重构
课堂是落实课改精神,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当前的课堂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优化的环节。
二、“课堂重构”重构的是什么?
1、重构价值
(1)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
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科意识,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参与表达的机会。
课堂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思考比记忆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
教师在课堂有两大任务,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从知识、技能走向知识,技能、素养和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念的变化。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让生活走进学习,让学习走向生活。
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学科知识、符号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逐步理解知识,符号内在的意义,体验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相互关系、
2、重构逻辑
要建构“三线”贯通并且相联,相容的课堂逻择.
1.遵重学科逻辑.
2.渗透生活逻辑
3.关注学习逻辑。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学实施中,一定要:
1.从学科逻辑出发,遵循学科思维、学科思想的精神和价值。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成果和特点.
3.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3、重构角色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利用的引导者.
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推,培养学生探究、协作和创造能力.
4、重构内容.
课堂的本质是对话,通过对话领悟思想精髓.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形成丰富的经历、感受和体悟。
教师备课备什么?
1.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活动的材料和设计。
2.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见和把握。
3.对不同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需的“扶手”和“台阶”的准备、
4.“走心”的讲解,突破重难点、把握本质.
5.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6.如何促学生在新情境下能力的迁移。
要帮助学生建立以概念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5、重构课堂结构
内容结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时间结构:情境、问题、思考、探究、发现、应用、巩固、反馈、矫正、总结。
活动结构、自学、探完、讨论、表达、训练、讲解等。
6.重构课堂文化
(1)课堂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课堂文化体现在学科育人。
(3)课堂文化体现在真实、生动.
(4)课堂文化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影响.
课堂文化指在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