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我是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作品。或许之前也读过?但已经完全记不清了,既然如此,此前的我对汪曾祺的作品、文风什么的都不了解,那这篇《大淖记事》算是我拜读的第一篇作品也没毛病。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一头雾水。开篇写“大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大淖,大淖都有些什么、长什么样、有什么风俗。看着看着第一章就结束了,已经开始第二章了?还在讲大淖,我不由得有些奇怪,这故事里没人?不应该吧。既然叫“记事”,只写环境人文的这算什么事。
终于,在第二章,我看到了“人影”,锡匠,还有个十一子。就在我以为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要开始讲故事的时候,第二章结束了。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第三章,但是第三章在讲……轮船公司?挑夫?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个盗版书,咋感觉跟前面接不上呢?
我甚至还起了弃文的心思,但汪曾祺也是个名家的吧,不应该呀,是我太急躁了吧,这就是个短篇,我连个短篇都耐不下性子读完吗?我这是有多浮躁呀,跟一副老实巴交样子的“大淖”一点不相配。于是又往下继续读。
第四章,又来人了,来的还是个新人,我就这样跟着作者在字里行间看着巧云长大了。诶~之前的十一子也露面了,老锡匠也回来了,终于是让我证实了自己没看串篇。
虽然作者的景物风俗描写得细致入微,我的脑海中已经隐隐浮现出大淖的样子,但不得不说,如果只有景物没有人,就感觉一切都冷冰冰的,像看了幅文字画。有了人的出现后,画面突然就动了起来。
看到十一子带巧云回家换衣服,我从未想过十一子与会对巧云有任何歹意,我就是知道十一子是个品相极佳的好人,巧云不会有事。哪怕看到夜里有人拨开了巧云的门,我也能笃定那个人不会是十一子。
下一章,答案揭晓,那晚拨开巧云的门的是保安队的刘号长。我对自己的“预见”洋洋得意,但也不由得在想,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人给予这么大的信任呢?我恍然大悟!是作者!作者早在第二章就不动声色地埋下了伏笔,就在我犹豫着要不要弃文的时候。
人物加入后,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之前印入脑海的一幅幅景象开始鲜活了起来。我知道大淖有一片浩渺的大水,我熟悉大淖的每一个街道岔口,我见过大淖的挑夫和挑担子的姑娘媳妇,似乎只要作者一提及这些景象就跃然纸上,呈现眼前。我开始惊叹作者这样的安排,一样的文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大淖。
我读到了那句纸席老师作为例文参考的“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留白,就像中国画一样,深远的意境往往都是靠留白来填充的,你想知道吗?那就展开自己的想象吧,或者,你也可以亲自尝一口。你不愿吗?那如果你也有一个十一子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巧云呢?
“十一子的伤会好吗?会。当然会!”此后已没有了我期待的下文,又是一片留白,引人遐想。
我惊叹于汪老师的写作,但却不是我敢轻易尝试的。我做不到把每一条街道都写得细致入微,我做不到把整个大淖都用文字绘制成图,我也做不到不动声色地就把人物形象印入读者脑海,我更做不到能用寥寥几人,短短几行,就把故事讲完,还让他们自由穿梭于此前勾勒好的大淖之中。
不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讲述的功夫我倒可以多学学,毕竟,再简单的文字,只要能把故事讲好,就是一个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