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记事》是一部汪曾祺所写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小锡匠十一子和挑夫的女儿黄巧云的纯朴感人爱情故事为依托,为我们展现了大淖地区纯朴的民风和有趣的民俗民事,体现了汪曾祺对家乡细腻的情感和深切的怀念。在汪曾祺的笔下,大淖像一幅流动的画卷。这画卷流动于他的童年,又于多年后呈现给自己和广大读者。本文主要从浓厚纯朴的地方特色和散文式的小说写作手法来进行论述
《大淖记事》开篇便讲了“大淖”名字的由来,未讲明白,却是介绍了“淖”一年四季别样的景色。大淖的四季是自然而然、顺时而生的。尽管坐在大淖的水边就能听到热闹的市声,但这里的人依旧过着自己非标准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生活方式。
浓厚纯朴的地方特色是小说显著的特点之一。作者通过详略有序的叙述方法给我们展现了大淖的民俗民情。低矮的瓦房里住着做小生意的客户,他们售卖的紫萝卜、风菱、山里红以及孰藕增添着生活的欢乐和儿童的欢喜。同时,这里也住着一批锡匠。因为当地人多用锡器,锡匠们在这里颇受欢迎。锡匠们互相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老锡匠是他们的头领,受人尊敬,因此他管教着他们,以防惹事生非。锡匠闲下来的时候会唱一些调子,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刘金定招亲……这些人在低矮的瓦房里过着自己欢喜的生活,这生活掺杂着祖祖辈辈留下的活计和生活习惯,没有人打破这一方净土。
大淖独有的特色还有挑夫,这里人人皆可以为挑夫。男的挑砖瓦、石灰、桐油一类的;女子挑一些鲜货,走的也不比男人慢;小孩子从十三四岁开始挑,由半担慢慢加到一整担。这里的女子大胆开放,与男子在一起全凭彼此的“情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淖的民风淳朴,婚嫁自由。也许有人说这里“风气不好”,可细细想来,大淖成全了多少人的心意。他们自由结合,分开时对彼此也没有怨恨。大淖的人心肠是直的,少了许多弯弯绕绕,这里的人才是生活的舒适。
大淖的人心齐,敢于反抗破坏大淖美好的一切力量。这也是巧云和十一子最终能在一起的原因。十一子是老锡匠的徒弟,手艺好、模样秀气,是大淖有名的年轻人。巧云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和父亲互相扶持着生活,也是大淖可爱的姑娘。这两人互相倾慕,但考虑到彼此的家庭,迟迟没有互相表白。刘号长仗着自己的身份,玷污了巧云。父亲的身体使巧云没办法与他起争执,巧云趁刘队长下乡把自己给了十一子。两人美好地在一起了,但刘号长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把十一子打了个半死。邻居们都来帮忙救助十一子,他们认为十一子和巧云是对的。锡匠们为了讨公道上街游行,搬出来了古老的风俗,每人头上顶着一炉香上街游行,最终刘号长被赶出了县城。平时和和气气的百姓在遇到了事时,没有默不作声,他们选择了自己认为对了的去支持,充分显示了大淖地区民众对自己美好家园的维护,他们或许过着非标准、比起现代社会略有落后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灵是充盈的、干净的和纯朴的。
另一方面,小说的写作手法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常规小说的写作方法,《大淖记事》这篇小说不急于推动其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先从大淖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轮船公司东西两边不同的民风民俗讲起,这些将近占据了文章篇幅的一,且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像极了散文。
小说共分了五部分。每一部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又在后一部分得到回应。如在开篇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如诗如画的水乡风俗,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模样秀气的小锡匠十一和心灵手巧的姑娘巧云,也只有这样的大淖才能养育出这么可人的人。小说的每一部分开头都有独特的场景,不急于解释上一部分留下的疑问,而是在下一部分中娓娓道来缘由。初看整篇小说似乎连贯性不强,后仔细品味发觉整篇小说像一幅流动的民俗风情画。看似静止的叙述方法,让人如置身其中,每一次场景的转化,读者似乎也跟着他的识海一起丈量了大淖的每一寸土地。
总的来说,《大淖记事》为我们展现了大淖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当地人纯朴美好的人性,让我们看到了远离都市之外的民间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