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月8号晚上,我在我的“XX精密制造技术管理层人脉圈”中发布了一条“封杀令”,内容如下:
群内各兄弟,近期如大家遇有名叫卢某某求职贵司的人员,建议大家谨慎、仔细考察其人品和职业态度,不要给各自公司带来某种隐患。
必要情况下,建议做深入背调,再根据大家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作出录用决策。
信息发出后,一向冷清的群罕见地引起“大震荡”,好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水一样。
某公司工程经理A半开玩笑半严肃的评论:梅总,您这是下“封杀令”啊,这群里汇集珠三角主要手机制造行业,这是断人后路啊!
某公司项目经理B有点不理解:梅总这招真是狠啊,你这样,以后谁还敢去你公司上班啊?
某公司品质总监C对详情很感兴趣:梅总,这事儿我看有内幕,不如分享给大家,看看是什么情况。
某公司技术部总监很理性,当然,也是对我一贯的信任和了解:梅总做事向来冷静,做这个决定肯定是经过深入考虑过的,被梅总“封杀”的人肯定是人不行!
......
眼看大伙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窜出来热火朝天地讨论,这些人都是行业内各中大型制造企业技术管理层,都是在企业内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大部分人都和我认识,一个企业HRD是很容易结识业内各类人才的。
我思考片刻,给大家提了个问题:
假如你们有这么一个下属,你给他安排了明确的任务,但是他拒不执行怎么办?
某项目经理出主意:好办,让人资记警告一次就老实了。
某厂长很干脆:这样的人直接开除,没什么好说的。
我接着他们的话:人家直接不甩你,回一句:有本事你就开除我试试呢?
群内一时鸦雀无声,这帮人大概都明白了什么回事儿了,一个IE经理冷不防插进来一句:这样的人你也敢招进来?
有人表示同意:这种人素质也太差了,招进来就是找死。
有人表达了谨慎意见:如果梅总讲的就是这种人,不要也罢,但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何必下死手呢?
说实在的,我是有些许惶恐的,尽管我对此事做了自认为的冷静思考,但是仍然难抑愤怒。
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很少这样生气,更不要说去“封杀”一个人了,相反,我常常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替别人着想。
这些年由我亲自面试的人太多了,在本着对公司选人负责、对专业认真、对人才理性的态度基础上,我尽力将求职人才各自实际的情况考虑在内,比如他一年跳槽了三次,那么其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再比如有些人在简历中将最近一份工作的薪酬虚标略高一千元时,我想的是:是否他在上家单位本身的价值就是以此为基点的,只不过因为入职时薪资过低导致后期薪酬没有跟上呢?假如从专业角度就事论事的话,这些人都是要在第一轮就被刷掉的,但正因为我的多一层更全面的思考,我仍然给予了推荐,而且不少人就此获得了部门录用。
而事实也证明,甄选人才不能简单以简历所记载的内容和表面反映的情况做最终依据,被我破格推荐的人不乏在公司表现出色的人。
尽管如此,公开在行业圈内发出对一个人的所谓“封杀令”,对我这样一个讲究“人性化”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心理道德负担。
挣扎了很久,我在群内回复道:
“有些人,迟早要被人打疼一回,有些错犯一次就够要命了。我今天不让他疼,明天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我的话可能有些偏激,也或许带有道德辩解式的意味,但当时我就是这么做了,也真的是这么想的。
2、
这个能够让一个担任HR管理者多年而破戒“杀生”的人,是现公司去年招进来的一个高级项目工程师,当时我还尚未加入公司。
我对此人素无积怨,作为一名HR,职业使然,我们也不可能对任何一个人持有立场,中立和客观是我一贯评价人的态度。
事情如果仅仅是他和部门领导之间的内讧或者不和,而导致的冲突,这也是部门内部的事情,HR可以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结合部门领导的意见,从公司的影响角度作出决定就可以了,何以闹到了我这儿,还让我列入了行业黑名单呢?
从人力资源角度而言,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从这个人踏入公司面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直到他离开公司,这期间他的所有行为都将受到公司的管理机器、监督人员的信息收集,并作单点解析或综合解析,被不断重置评价或叠加评价,通过长期的典型事例收集,公司管理机构完成对一个人的最终评判。
而评判的结果,优秀者,打开发展的大门继续“过关斩将”,低劣者就等着公司的“解除劳动关系令”了。
而这个项目工程师卢先生,就是属于后者了,他在我心中的低劣印象是随着他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典型事例上的表现而逐渐成型的。
我进入公司的时间是3月,作为新入职公司的专业HR管理人员,上任第一天,很多人都表示出了非常职业化的态度,比如热心的点头问好,热情地向我提供了他的名片和手机号,坦诚地交流了彼此微信。
只有这位卢先生,在我向之主动打招呼时,他连眼都没有抬,大摇大摆地擦肩而过。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印象没有形成更多的事例的连贯证据链,那么这真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公司处在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科技园,这导致各项员工生活配套设施还不齐全,比如员工食堂。于是公司与园外食堂承包商洽谈合作,解决员工吃饭的问题。这带来的问题是,下班后员工需要步行10分钟到外面合作食堂就餐,然后再步行10分钟返回公司上班,而中午休息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去掉步行和吃饭时间,留给中午午休的时间实在不多。
好在公司有车一族很多,其中就包括这个卢先生。
许多人下班后主动把车停在门口,等同事坐满车再出发,这体现了一个职场人良好的团队素质。
但这位卢先生却不同,我所见到的他每次都是启动车后,一脚油门直接冲出公司,毫不顾及那些朝他招手“求带”的同事。
有一天我下班得有些迟,出来时天下了点小雨,因为我没有车,便只好步行去食堂,然后我看到一辆车从我身后按喇叭,回头一看,是这位
卢先生,我朝他招招手,这位卢先生却再次一脚油门从我身边飞一般冲过去了,若不是我闪得快,差一点都要被车带翻。
好吧,带不带人,是你的自由,毕竟在外面叫车也是要付钱的,这个也不能怪他。
但是我要坦白的是,在这些看似很小的事件中,我对他的印象开始串联成型了:
自私、不礼貌、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同理心、不懂人情世故。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非常狼狈地冒雨步行10分钟到达公司食堂,我一路在想的是:作为一名对员工发展拥有关键影响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职场上,历来都是受尊敬的对象,自己平常有什么困难,很多时候不需要说出来就会有人主动帮助你,当然作为回报,我常常利用自己在行业圈中的人脉,在这些真诚帮助过我的人需要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反馈,比如向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推荐他们面试、向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等,而这个卢先生却在我主动求助时表现出极大的不屑,这是本性使然还是真的不通晓人情?
我叹气,这个人真是不长心哪!
八月时,公司订单激增,此时外部市场劳动人力正值较难招聘的时候,经公司管理会议决策,决定发动各部间接人员轮流支援产线一周,在我的督促下,各部纷纷提交了本部人员的排班支援计划,唯独项目部还没有提交,于是我责问部门文员:怎么你们部门还没有提交?
部门文员委屈的说:不是的,其他人都表示支持支援生产,就是卢工不同意,我们现在还在做他的思想工作。
我说:你们领导没过问这件事吗?这是老板决定的!
文员说:过问了啊,领导还在和他沟通。
我有些生气的说:让他来找我,我和他沟通。
这位卢先生在文员的反复督促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来人资部找我,我拉了个凳子请他坐下说,他耷拉着眼皮,无精打采地说:
“你有什么事就直说,我还忙着呢。”
我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现在还没想好支援生产?
他口中带着一丝愠怒:是的,我是项目工程师,不是没有脑子的产线工人,我的价值远比在产线上创造的价值要高,你说,我为什么要去产线?
我已见识过此人脾气,便耐心地解释道:
第一,支援只是临时的,不是长期的;
第二,目前间接部门都不太忙,忙的部门我们也酌情不安排。希望你站在公司角度考虑一下;
第三,在公司,每一个岗位都有其承担使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在为公司创造价值。
他以那种明显鄙夷的不无讥讽的口吻说:你们这些人事除了忽悠还会干什么?我请问这是哪个猪头领导的决定?去支援的话,有没有加班费,加班费是多少?你给我算清楚再说。
我坦陈,有些坐不住了,但是还是强压着怒火,对他说:这不是哪个猪头领导的决定,而是老板的决定,如果你认为他是猪头的话。加班费你可以和薪酬专员核实。
大概他也知道说错了话,脸色微微泛红,走之前丢下的话是:我再考虑考虑。
各部门排班支援计划确定后的第三天开始落实,我特意看了下名单,这个卢先生居然就在当天,我心想,总算是懂点事理。
但是,在第二天生产部门通报的关于间接职员支援生产的数据记录和纪律邮件通报中,这个卢先生被加粗字体列着种种劣迹:
不按时报到、中途离岗2小时、上厕所半小时、提前下班........
我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了,这就是个职场混子,是一个典型的“赖子”!
我立刻将此事汇报给了总经理,我的观点是:像这样一个目无公司规则的人,必须马上清除出公司队伍,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消极负面影响!
总经理很快作了批复:同意。
我立即将此事通报部门领导,没想到部门领导也是窝了一肚子火,他向我截屏了一张与这位卢先生的沟通信息,来往对话信息显示,在部门领导的质问中,卢先生的回复火药味道十足:
“你凭什么指责我,如果不是梁总的撑腰,这个位置应该是我来坐!”;
“叽叽歪歪的你是不是个男人啊!”
“要开除我?好啊,我看你敢不敢!”
........
部门领导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对我说:“这种职场败类,早该清除了,管他有什么后台!他不走,我就走!”
3、
卢先生在收到公司决定正式解除他的劳动关系后,气焰大消,甚至还通过其他人的名片分享加了我的微信,在微信中,这位卢先生不改一贯秉性:
“梅经理,晚上有没有空,请你去捶捶撒。”
“梅经理,以前多有得罪哈,听说湖北人喜欢吃武昌鱼,要不赏个脸请你去搓一顿?”
“梅经理,新开了一家场子,小妹给力,我都预定了,晚上等你啊!”
........
我冷冷嗤笑一声:自己不当自己是人,不能当别人不是人啊!
当晚,果断关机。
第二天一早,命令人事专员和劳动关系专员立即解除此人劳动关系,相关手续立即办理!
可笑的是,此人又跑到我的办公室,卖着可怜相,差点没有掉眼泪,大声控诉自己的上级如何如何对自己不公,自己对公司作出了如何如何的贡献........
表演完毕,突然来一句:
“梅经理,咱们也是兄弟一场了,你可不能坑我啊,解除劳动关系可以,可是必须赔偿!而且我查了劳动法了,连同代通知金一起........”
我没有那么好的脾气了,连连挥手,吩咐下属:
“小朱,马上给他结清工资,一切遵照劳动法来!”
“小魏,叫安保队长带人过来,卢先生结清工资后请他出公司!”
........
随后,我收到卢先生的一条微信信息:
“给我办一份离职证明,不要写是解除劳动关系,按正常写就行。”
我真是哭笑不得,出于工作职业化考虑,我冷静地回复道:
“公司是解除您的劳动关系,恕我不能罔顾事实,如要解除劳动关系证明,这个是可以的。”
他回复了一句:
“走着瞧!”。
我再回过去,显示已经删除、拉黑。
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4、
现在,你们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开除那个不懂“规矩”的“职场赖子”了吗?
还有人对“封杀”说不对吗?
网友评论
这种人开始应该是有能力的,要不也不会成为中层领导。只是可能自诩有两把刷子,膨胀了自我认识,把自己的能力过于夸大,往往瞧不起他人而缺失了团队精神。就是,应该给他一次教训,让他知道一个团队合作精神是多么重要,与人为善、相互帮助是一个人道德涵养的具体体现。希望这个人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以后的路。
也希望梅总多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