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己创造的文字相处了几千年,用文字记录的经典滋润了一个个文明,那些作品动辄数万言,不是因为作者啰嗦,而是若要承载丰富的情感,完整的思想,成熟的智慧,就需要相应的文字规模,需要各种枝枝蔓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以更好的方式理解手机,拥有它,而不是被他拥有,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乱花迷眼的电子屏幕之外,尝试着去打开一本杂志或纸书,去跟一个思考者的心灵进行完整的对话,像从前那样。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越简单越丰富,越复杂,越苍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如是而已。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悲哀的发现,这个用滑手机来填补的缝隙正在逐步扩大,喧宾夺主,让做事反而成了两次滑手机中间的不得不为,手机在拯救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也成功的将阅读碎片化,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短小精悍。已经受不了了大篇幅阅读,甚至受不了一部较长的电影。
我们轻轻松松就博学起来,可是,一旦要进入到某部作品的纵深,却又得茫然,因为我们了解的只是作品的躯干、大框架、中心思想和某某名人的评价。我们已经不自觉省略了原著的丰富细节,细腻情感和精彩的故事,就好像我们吃的不是饭菜,而是被提纯再提纯的所谓营养胶囊,我们一方面广学多闻,无所不知,另一方面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