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原来的理解是出家人。认为他们四大皆空,就是没有了人的七情六欲,往往是受了很大的伤害或是刺激,遁入空门,离开凡尘俗世,过一种六根清净的生活。可是,在学习《中国哲学十九讲》的过程中,一再刷新了我的认知。
我不是网师中哲课程学员中领悟力最强的,底子最好的,最有灵性的,却可以称得上最认真的学员,日日夜晚,皆要啃读,每当周五授课时间,总是匆匆煮好饭,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毕恭毕敬的开始听讲——似乎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也是对自己的生命一种不放弃和追求,虽然很难,却有收获且充实。
这次啃读的感受和以往一样,每天读的焦头烂额,偶尔会有收获,也愈发感受到牟先生讲课的条理清晰,丝丝入扣,旁征博引,学贯古今中西。新的感悟是,放下几天,不沉浸其中,忘记学哲学这回事,然后又捧起书本,再来看,似乎感觉完全不同。有新见新人的新鲜感,也有故人重逢的熟悉感。总之,比之前日日执着于文字又有了新的体会,尝到了新的甜头,似乎与之前相比,感觉文本难度降低了一丢丢,个人的感悟多了一丢丢。
今日份得到:
幸运:两个半小时的课,除了组长海鸥和若隐发了几次言,几乎是如一老师对我的私教课堂。我何其幸运,有如此学养深厚、爱生敬业的老师,况且还是单独授课?我也不怕笑话了,在网师练就了坚定的“不耻下问”的信念。如一老师步步追问,期望我能自悟。时值寒冬,我却要冒汗。对自己的不自信愈加重了,什么也不敢肯定了,摇摇晃晃,云里雾里,看来,学习之路难哉!
“悟空”:我问了老师两个问题,一个是“常”,一个是“不增不减,”老师说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我明白,其实就是“悟空”。“空”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也不懂,只是单纯的觉得就是啥也没有。今天通过老师追问不增不减是中道吗、什么是真我,我明白了,其实,“空”就是万物流动不居,万物无自性,没有什么存在,也就是牟先生说的佛家是“为去掉实有而奋斗”。“空”不是着眼于事物的特性,而是着眼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我想学好哲学,乔布斯追求产品的极简,这就是空,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变化,没有执着于当下。
执迷:按照以前对佛教的理解,一直认为修炼成佛就是要去掉贪嗔痴,去掉“我执”,我理解的执是执着,那么,做一件事情,难道不该执着吗?如果没有执着的信念,整个世界怎么会为你让路?老师给予的解释是:学哲学的追求是不在原地,是发展变化,是空,而一直认为自己肤浅,这是执。而非我理解的我追求哲学学习是执着,这是误解了佛家“执”与现实的“执”的意义。
“自性”是事物自身的性质,也有主体性,也涵有“由我决定”的意味。“生无自性性”,就是说,“生”,是一种状态,是无自性的。万物都无自性,也就是“空。”
佛教倡导着眼于未来,让自我不再僵化,而是发展变化,这就是空。悟了这个空,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勇猛精进的学习。对照佛家,似乎像自己,灵活,不容易执迷,着眼于发展和未来,愿意奋起改变自己,在发展中成长。
“色即是空”:色由心生,心发出,看到万物五色、形状等等,这都是人心发出的,是变动不居的,是无自性的,是空;“空即是色”:反对虚无主义,沉在事中,好好做事,但是不要执迷。因此看来,佛教强调悟空,并非是倡导隐遁佛门,而是说对待万事万物的看法,不执迷,尔后在现实中,把事情做好。这个做事的过程,也是不断悟空的过程,让我想起了孙悟空,就是在取经之路上,不断犯错,不断立功,但是一直有一束光照耀着他:西天取得真经。追寻理想,用心做事,不断悟空,这是不是人活在世上的写照?
科学知识是执着,能否这样理解,科学知识客观存在,稳定固有,不可更改,因此是执?而真正的空却是发展改变。
让我借肖丽娟老师星空教室的《悟空》金句来结尾:若是悟了,灵山就在脚下,若是不悟,千里万里也是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