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晴 最高20度暖冬 23:25
不甘心
今天课程结束,我问先生,我是一个倔强的人吗?长久以来,我都认为自己非常活络,是个性外向活泼、爱说爱笑的活泼女孩儿。可是,先生肯定且坚决的说,你当然倔强!他一直对我的评价就是固执,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话,所谓听人劝、吃饱饭,完全在我这里行不通。我往往只认自己的理儿。
今天讨论的结尾,老师说到了不甘心。啊,怎么和我的内心那么契合呢?我就是不甘心。不甘于平庸,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不甘于现状,不甘于浪费生命……因此,才有了孜孜不倦的学习,学心理学,学南明理念,学网师……我忙的不亦乐乎,却觉得很充实,虽然,有时候也觉得累,但更加挫败我的,主要是无力感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魏晋玄学。我感觉这两章简单,读起来也容易,因此心中感到轻松。牟先生的语言风格也渐渐适应,旁征博引,一个论点要用很多种论据来论证,都是陌生领域,陌生的名字、陌生的学说,所以,容易令人懵圈。但是因为连续读了这么久,还是适应了一些。但是,在写预习作业时,仍然下不去手,感觉写不出来,又是至少在四遍之后,又读了3遍去年的讨论稿,才打开电脑,开始敲字。
在敲的过程中,也几乎用了至少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观点梳理12000多字,批注就更多了。正如海鸥组长说,一张白纸,一直划,就会留下痕迹。而我,就是一个哲学小白,目前留下的痕迹很浅很浅,还需不断加深。本次作业又是优秀,无形中又给了我鼓励。
在讨论的过程中,说道会通孔老的问题,老师说道家“无”、儒家也有“无”,在意蕴上是一致的。说实话,道家的“无”我还似乎明白,因为,不生之生、道只是一个虚妄,并未有名,是强曰之道。道生一、一生二……都是指本源;无生有,有又归无,形成一个循环,而玄就在这个循环之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是儒家怎么又有“无”了?我一直认为儒家注重道德实践,非常实际,非常具体,很好懂,怎么也有这么玄幻的“无”?老师解释,身外无物,我心即世界;对世界的看法就是心对世界的看法,仁心下指导实践,顺心为之,所有的道德实践都是“有”,但这些都不是定然的,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这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无”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心的自由。从心所欲。不禁锢不干预。是真正的快乐。
王弼、向秀这样的玄学家提出的“迹本论”在学理上是很好的,但是缺乏的是落在生命实践上。“迹本论”本质上与西哲相似,都是在研究“理”,但是中国哲学更侧重生命的安顿与安心,特别希望自己的生命就与自己的哲学观点一致,活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中国哲学最可贵的地方。
通过2018年如一老师的讨论稿,还明白了“名教自有乐地”。名就是正名,由仁心来,明白人伦职守、隐含着对自然的理解,由仁心指导道德实践;教,就是一种学说,向上性,提撕人性,引人向上,有庄严的仪式感,顺心而为,想仁,仁就来了,想啥就来啥,或者说能做到啥,当然还需要下功夫道德实践。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
会通孔老是用迹本论的说法,圣人之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随着自己的仁心指导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就是迹,自己的实践自然而然,发生着变化,这就无,是本。用这个来会通孔老。最高智慧显然都是一致的。快乐来自本心,来自自由。
同化与顺应:按照如一老师的说法,顺应,就是顺着生命的流动,不停息的探索,一点点的,这就是自由,这就是安心。但她又说同化并不是本质的学习。让我想到了干老师简书上有一篇专门写“同化和顺应”。我记得干老师说这俩词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来的词语;“所谓同化,就是轻松消化了对象——这里的对象是知识,而主体是原有的认知图式。既然消化的轻松,原有的认知图式就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没有质的变化,只有量的增益。所谓顺应,就是原有图式消化不了对象,图式需要尝试着改变自身,才能艰难消化对象——读不懂经典的人对此一定会深有同感……”这是在谈教师读书中的同化、顺应,之前读的时候,我记得读了两遍,有所感触,也理解了部分,这次结合讨论老师说道的只言片语,理解了真正读书的本质应该是顺应,需要尝试着改变原有图式,才能艰难消化经典,而同化,是读鸡汤、看报纸之类的低智力游戏。回到如一老师说的,探索,即是要不断改变原有图式,顺着生命的流动,虽然很艰难,但是能找到自由。
学了三个月,感到自己的变化,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变了,不再单一视角,能够多角度看问题。对写作的不再畏惧和逐渐拥有自由,谈话时越来越具深度和理性……能够触类旁通是我的优点,似乎不太受拘束,缺点是深入不够,流于浅薄,所谓广度够深度不够。
最后,用老师的话来勉励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