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c63fc5486fd0c60f.png)
知识的诅咒
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内容为:受试者分别扮演敲击者和听猜者两种角色,敲击者拿到一份列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的清单,每位敲击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要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名。令人惊讶的是听猜者的最终猜中率仅为2.5%,远远低于实验前大家预测的50%猜中率。敲击者对此表示不理解,他的疑问是我敲击得这么清楚,听猜者却不理解,在敲击和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解读:
在讲课行当中,知识的诅咒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很多专业非常不错的讲师,讲得太专业了,听众、观众一脸懵了。
讲师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
听众、观众没有这知识体系,听不懂。
没有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受众就上马讲课,失败的概率非常高。
深入了解知识的诅咒,对讲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锻炼
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辛苦后没有收获,不幸不可怕,可怕的是把不幸当成人生的负累。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无论多么倒霉,都是一次锻炼机会,人们不应该在自怜中沉沦,而是应该利用每次打击来提高自我。”
解读:
一定要做一个有结果的人,每次辛苦都有结果,复盘结果,锻炼自己的,用每次努力、每次打击成就自己。
对于讲师来说,亦是如此。
可能没有把想要讲的内容讲出来,难受。
可能被学员怼了一次。难受。
可能这次课程满意度不。难受。
没有关系,可以把这当成一次锻炼。
在锻炼中提高自己。
每一次都是最好的。
每次都比上一次好。
这就是最好的成长。
思维
最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思维本身。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地位、不是财富,拉长看,是思维认知的结界,什么叫做思维的结界,就是视野。
在最低视野进行思考,认知的结界只能在底层混了。
突破认知的结界,解放认知就是要不断开放、与世界进行互联。
解读:
讲师之所以成为讲师,不是话说得多溜,也不是你的身份有多高。
而是你的认知要高于你的学员。
我们把这叫做思维。
降维打击就是这样意思。
如果做不到,那就从学员做起来。
如果做到了,你就努力帮助他们提升思维和认知。
生态
把你的思考变成文字,把你的文字变成书籍
把你的书籍变成课程,课程中检验你的思考
化书为课,变课为书,持续为个人品牌背书
解读:
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讲师生态。
能把课程变成书,能把书解读成课程,相互加持,成就了个人品牌。
选择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人生在于选择,一切都还来得及
解读:无,自己理解即可。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