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4~04~21

2024~04~21

作者: L捷妍Rainbow | 来源:发表于2024-04-20 20:45 被阅读0次

    0421的听书笔记与感思

    01

    又是暴雨连连的天气,在这样的周末,唯有听书或读书才能让自己感到舒适与充实。

    这不,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听了有关名家解读《道德经》的一些摘录与感想。

    在听书的文段里曾这样写道:“老子特别地提醒孔子:你应该像水一样,水虽万折而必东,不管怎么曲折,最后它一定会东流入海,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又是特别柔软的。”

    我们中国历史上说是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说王阳明,说那半个圣人——曾国藩。

    曾国藩是这么一个人,他非常自信。他那个时候的心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比如说,跟他同朝做官的人,他动不动就要去参人一本;对于下属,动不动就把人拉过来教育一顿。

    突然,他父亲去世,他又必须回家,三年守制丁忧,这时他没有人可以教育了,每天把他的几个弟弟叫过来,对他们进行各种教导、教训。

    后来他的几个弟弟就很怕他,找各种理由不在家,然后他把几个弟媳叫过来,进行各种教育教训。

    他突然意识到这种状况是很不妥的。这个时候别人介绍说,你应该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然后,他就去了长沙的碧云观,见到了一个道长。

    这个道长告诉他:你现在应该读一本书《道德经》,尤其是你要仔细感悟,那里头说的“水德”是什么。

    什么叫水德?简单地说,就是柔顺。水是随形而化,水没有形状,容器是什么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力图去谋求某种优势,而水总是往低处去,水的这个特性恰恰是你缺乏的。

    02

    这时候的曾国藩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认知地震,他终于意识到,真相和正道可能在他看到的、熟悉的世界的背面。

    这是一次巨大的认知转变,从此以后曾国藩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由此我联想到前段时间读了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的张宏杰老师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也有相同的看法。

    假如没有这样一场转变,曾国藩可能就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人。可以说,他是经历了一种认知上的重生,从而在立功、立德、立言上达到了三不朽。

    03

    我们要思考一个足以拷问灵魂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很多人在读《道德经》,很多人在讲《道德经》……所有这些都不是理由。

    《道德经》是一本极其安静的经典,它强调的是那种“致虚极,守静笃”,它是要我们去一个人独自去面对“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终端,去感受世界的真相,去获得来自于宇宙的真实的力量源泉。

    我们读它的理由,就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危机感、挫败感,甚至是破产感,出现了那种大大小小的认知地震,让你开始怀疑你一贯做事的方式到底对不对。

    尤其是在环境很好的时候,你很容易把你的成功归结为你的努力。而当这个环境一旦不是那么好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曾经的所为,导致成功的那些想法、做法、办法都不管用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受到孔子式的、曾国藩式的那种认知危机感。

    只有你有这种危机感,你才可能有一种认知上的受体。你没有这个受体,它千遍万遍在你耳边吟诵,你都是听不进去的。

    所以我说,这门课是献给“有问题的”你。带着真问题,带着你的人生、你的事业,当然还带着很多读《道德经》时候的困惑和不解,我们一起来解读《道德经》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讲述者谈到在跟做企业的朋友们交流的时候,他发现用《道德经》的思想语言与朋友们进行沟通,反而更容易让朋友们了解正在做的事。

    这些年来,讲述者养成了一个习惯,读《道德经》的时候,如果有一些感受,就把它记下来,久而久之,这些感悟积累了很多,同时他也做了初步的整理。

    由此我在想,似乎离你很远的《道德经》,也许就是离你的生活、离你的工作是最近的。

    那为何我们不带着“求解”、“求知”的心态好好去读读《道德经》呢?看似很深奥、很抽象,但恰恰在里面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4~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gp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