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楚怀王受邀访秦而遭扣留。他的长子熊横,先质于秦,后质于齐,于是大臣们接回熊横而立为王,也就是楚顷襄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述:“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
后来,楚顷襄王病,黄歇与秦人周旋,使太子完逃回国。待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
《史记•楚世家》亦载: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
按《史记•六国表》换算纪年,楚顷襄王二十七年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三十六年为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这就是说,楚太子熊完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来到秦国,四十四年离开秦国,在秦国9年期间,生熊启。
二
回头看《山海经》。山经末尾,言:“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者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文中黑体字,引用《管子•地数》。这里,不管其他,只说“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山经中,每次经均有山数、里数之小计,如南山一经,“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这些小计,其合计为:四百五十一山,十万五千一百八十六里。与“名山经”相加,有下面算式:
451+5370 = 5821
105186+64056 = 169242
两个得数,代表什么意思?前一个得数:五岁遭弃于秦,八年坚定走成蟜兵变之路,二十一年奔鄢郢而坐镇指挥入楚举事。后一个得数:十六年占有韩地阳翟,九年受命灭嫪毐并第二年独揽相权,四十二岁有望实现反秦归楚。
上言,可靠吗?不妨做一推算来验证。秦昭襄王四十四年,熊完逃离秦国,熊启此时五岁。故而,熊启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年,比嬴政大八岁。嬴政十三岁为王,熊启当时二十一岁。那么,秦王政二十一年,熊启赴鄢郢正值四十二岁。
其实,熊启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年,海经起头一段话,有暗示。其言:“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文中黑体字,引用《列子•汤问》。而《列子•天瑞》为全书开篇,其首句为:“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