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于2017年9月18日。
今天,想在这里告诉以后的自己,「我24岁的时候在想什么」。
1、傍晚回宿舍的路上,看到阳光穿过树叶在球场上撒欢打滚儿,可爱极了。
张佳玮在2017年5月10日发了一篇文章《斯蒂芬-库里:篮球的乐趣,夏日的蔚蓝 》,里面写道:
在他这里,6月的总决赛并没那么剑拔弩张。别的球队磨刀霍霍时,他还是在轻柔地传、投、玩儿,每个进球都轻巧自在,好像是随手一推。他偶或像个打篮球打没劲的少年,偶或又仿佛玩出了新把戏。
季后赛。人人都双目血红、汗出如浆的季后赛。只有在他这里,一切都还是跃动的,带着夏日的蔚蓝。
我喜欢打球。更欣赏他这种「举手投足间将打球变成一门艺术」的潇洒,没有厚重的「职业精神」要背负,没有「杜兰特想要冠军,格林和克雷想要复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而是乐趣、活力、轻盈跳跃的蓝色。
这份优雅着实让人着迷。 如果自己在球场上也这么厉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我写了篇演讲稿,领导批示「你写得太平淡。字句要有煽动性。那些名人演讲的词句平淡,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吸引力,别人愿意去了解。但咱们如果这么做,得不到大家的注意力」。
说得很明白了。
同事改了下,说「要多用排比、对仗、反问」,这样有气势。
「文从字顺,精炼准确,温和之中再带点儿通达。」这是我的欲望,现实总让我感到沮丧。
3、晚上去吃饭,迟到了。师傅已经把饭菜收了,只好和同事凑一块儿,俩人吃一份。
一口下去,百感交集。现在厨师无论做什么菜,要么咸,要么辣。不论什么食材全一个味儿。
我得过急性肠胃炎,不能吃太咸的、太辣的,这也让我不得不重视吃饭这件事。这是对「过日子」朴素欲望。
4、年少读书,全凭兴趣。武侠、玄幻、漫画,甚至在高中时连「红岩」、「红日」、「林海雪原」这类都给读了。当时还有种自我的悲壮与崇高。如果那时有人问我,读这有啥用。我内心也许还会有些鄙夷,懒得去解释,甚至还会反驳一句「哪能干啥事儿都讲究个有用?」
上了大一,去看《约翰·克里斯多夫》,被折腾得不轻,七荤八素的。后来,对「阅读」的认识渐渐深入,开始讲究实用主义,阅读要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它并不是一门玄学。
要么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要么可以丰富人文素养,要么可以让我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要么可以锻炼思维逻辑、培养专业能力……人生苦短,禁不起随意任性,可要好好折腾一番。现实的限制太多,可全寄托于阅读带路了。
5、工作方面,朋友圈里大都是和我一样,都是同一行的同学。这一年中,交流过的人多少都会抱怨几句。有些牢骚甚至成了共识,司空见惯的事儿,都不值得提了。也算是个奇观。
如果抱怨的想法是真实的,我挺想听听,或一块儿骂骂的。
现在工作的动力是「把工作干好」。我渴望拥有把工作干好的能力,喜欢与否另说。具备这个能力,才能随意挥洒,才能寻求工作之外的新鲜感、新玩具。就像文章开头写的,「只有在他这里,一切都还是跃动的」。不想被自己的工作局限住,想拥有更大、更多的可能,毕竟只能活一次啊,这辈子不去做,不去尝试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儿,就真的没机会了。
6、关于人生的另一半。现代工业文明才诞生两百多年,现在看似根深蒂固的婚姻制度,其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目前社会的组织形态稳固了吗?婚姻也许并不是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有很多缺陷,能承载起人类的美好愿望吗?
具体到我的话,现在自己就算这么想,最终我还是会找个姑娘结婚。我还不知道她在哪儿,长什么样子。我也并不抱什么一定会遇到的希望,我明白最后不过是和现实、自己、家庭、时间,各方妥协的结果。
这方面有欲望,但并不强烈,也不看好。
可喜的是让我心动的不仅有姑娘。
(2017年9月写下这些文字时,当时内心还是有些颓废、悲观,也算年轻人的至暗时刻了。)
7、现在的梦想是自己有个房间,拉根网线,一台高配电脑。
不可及的欲望是我目前的人生底色。欲望是我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