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几年前,毕业于北京市属国字头艺术学院。艺术管理方向。上这个学校,有从小接触一些艺术门类,自己感兴趣的成分。也有家长出于“总要上个大学吧”这样淳朴简单的执念推动。过程的曲折和本文无关,就略过了,总之那一年的六月底七月初,一封北京寄出的EMS给我的中学生活画上了皆大欢喜的句号。
如今回看大学生活,不知是带了回忆光环还是因为毕业后这些年的境遇对比,我的大学集合了几乎所有传说中的美好。同学们和谐有爱,兴趣相投,有所追求。只是具体到追求方向上,又带着各自成长的印记。
很多事,结果都在很多年前一个或几个连续的时刻,就写好了剧本。作为这剧情的主演,发挥得好坏,只影响体验,而不影响剧情走向。在学校的时间,应付完了老师念PPT的时间,就是自由安排的空间。学校很自由,不宵禁,不停电。我们也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条件,尽量多做一些不让以后的自己后悔的事情。
言归正传。简单归纳大学生活,认真学习戏剧理论,欣赏了一些演出。有经典,也有先锋实验。屡次受到触动意欲把所有热情奉献给舞台艺术。无奈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冷静的人。出了剧场等滴滴师傅的间隙,冷风一吹,想到做戏剧的市场冷热,收入水平,这想法就随风飘散七八成了。
对于电影。好像没有一个特定的时刻开始突然狂热。也没有在当时同学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阶段怒刷豆瓣Top100这种朝拜经历。甚至,我很长一段时期都拒绝接受“故事”这种表达形式。我爱买书,也爱看书,嗯,我承认爱买书更多那么一点点。但很少买故事类,比如小说,或者剧本。经管,社科才是我的爱。(所以如果这篇文章写得寡淡无味甚至糟糕请你们理解...)最开始让我觉得电影的存在可以这么精彩,让人回味,是女同学拉着我一起看《霸王别姬》。作为电影爱好者她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看了,我还是第一次完整地看下来。之前只是了解它的故事。既然没有关闭退出播放的选择余地,我索性放松下来,抛却掉已经熟稔于心的剧情介绍,去看演员的表演。张国荣太伟大了。从看那部电影之后到如今,我又看了很多他主演的电影,听了许多他唱的歌。他成了我最无法忘却的艺人之一。但现在我还是想原本的讲出来我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在我后来听他的歌,看他的演唱会video都会不时闪现。那就是。究竟是因为他因病离开了,我才觉得他的表演那么令人信服,还是他那般状态的表演,本就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从那之后,我就带着重逢这种冲击的期待,开始寻找符合我口味的电影。和其他电影的初学者可能不太一样,决定看一部电影之前,我选电影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半个小时,甚至更久。没找到钟意的宁愿不看。也许是启蒙影片的缘故,也许是很注重从电影中获得对现实的关照,这几年以来,我都对国产片,尤其是国产故事片,情有独钟。早到《有话好好说》、《上车走吧》、《大腕》,到现在的贾樟柯、姜文、宁浩、曹保平。甚至是毕赣。哈哈哈。毕赣。这是一个让我朋友圈里电影人们内讧,斗嘴的一个奇才。一部《路边野餐》横空出世,又再接再厉搞出《地球》,让争议来得更猛烈些吧。他有才,也有幸。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展示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视线再广阔一些的话。香港电影,也有我私人的真爱。就是两部《黑社会》。这是杜琪峰给成年人拍的童话故事。童话意味从标题就昭然若揭。《黑社会Election》。哈哈哈。不可说不可说。当然,墨镜王大师无法忽略。我赞叹他的诗意表达。只是内心里,还是对Johnnie高冷粗暴的成人童话更钟意。哈哈。个人口味。不接受反驳。
外国电影,打动我的点就各不相同了。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电影爱好者。因为那些敲门砖级别的法国祖师爷片子.....我挑战失败...对我堪称震撼的,我想提到《低俗小说》、《V字仇杀队》、《敦刻尔克》。还有一个我们的亚洲邻居,不得不提。一部又一部现实主义神作,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史熠熠生辉。令人脱帽致敬。而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实是,这几部影片,几乎都要找资源看完整无阉割版本。有些可以参选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的巨作连豆瓣条目都没有。一定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羸弱的现实主义创作...是吧...要好好学习体会老大哥的用心良苦,提高个人觉悟。
我知道我的观影量,或者更专业的说法...“阅片量”,都够不上电影爱好者的门槛。 理论更比不了另一位姓毕的奇才,影评大师,北大影视学博士,毕志飞。抱歉,作为一个前从业者,我还是不能给他的名字加上DY这个称呼。但他的影评着实体现出了多年系统钻研理论的积淀。非那位不知知网的博士可以望其项背的。嗯...又扯远了...总之,对于一些特点鲜明,或是故事不合我兴趣的影片,我不敢妄加批评。我只说我喜欢的。以上就是我和电影结缘的大概经过了。和主题还是呼应的。所以啰嗦了一点。
我的从业经历
15、16年进入电影行业,没赶上最好的时光,也不像18,19年进入P2P,48,49入国军那么惨。大阳线已到末期,阴跌和小涨交替。总体趋势是看好的。三百亿四百亿到六百亿的市场体量,牵动着这行业里的起落浮沉。
大四去实习的公司,老板有品位,公司也刚拿了实力雄厚的母公司的投资。不论金额大小,达成这样的战略合作总是一件提气的事。深耕舞台剧打磨故事和演员,然后搬上大荧幕。模式也没硬伤。有开心麻花“珠玉在前”。我要加“引号”,可能了解这行的人都有感受,做舞台剧的人很多都不喜欢把自己和开心麻花划到一块儿去,嫌弃他们过分向商业低头,没有艺术追求。所以,只能说他们起步更早,商业化,庸俗化地更彻底,换来了今天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体量,虽然只是数字上的。
如同前一部分说过,彼时的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是不愿意做舞台剧的。因为商业性和成长速度无法满足我当时的理想。为什么还是去了这家要深耕舞台剧再跨界电影的公司呢,因为他们要做电影,时也运也,那个当下,我竟然只有这样一条曲线选择接近电影。临近毕业我发现我被所有我钟意的大牌影视公司pass了。无论是邮箱,APP还是内推的简历,无一不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然,更不会有一个解释,告诉我输在哪里。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这家公司做的舞台剧真的精彩,符合我的口味。为了吃饭,为了情怀,为了描绘下的未来,嗯,就这么来了。
一切波澜不惊的过了几个月。毕业开始考虑收入的时候,发现了现实的冷峻。公司无可指摘地按照行业水平给了一个数字。这不可怕。让那个时候的我害怕的是,了解舞台剧的现金流规模,盈利水平以后,了解到靠运营演出实现规模收入,乃至提升收入规模,是一件多困难和缓慢的事。书上学来的舞台演出的唯一性,现场感,瞬间就从艺术的独特魅力变为了扼制公司发展的障碍。公司盈利没有快速增长,何来员工收入的增长...于是,离开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让年轻的我始料未及的是,一次离职到下一次入职,中间的跨度可能不是想当然的那么平滑。
中间曲折略过不讲。还算老天眷顾,17年有幸进入了一家有规模,有实力,有资金的大公司。这段职业经历很大程度上给我提供了混迹在行业里的支点,体验了现在可以回望的故事,认识了在故事里来来去去的人。
我不止进了一家大公司,还是大公司的影视投资公司。行业里只需两个字表明身份——资方。哈哈哈。现在想想,从这样一个角度接近这个行业,究竟得失几何。明面上,资方可以短时间就看很多项目,敞开了一天收到的项目书就有几个G。短时间里,就把我从认为所见即所得的萌新锻炼成了老油条。一开始还会拿着满意的项目书兴致勃勃去给老板汇报。十有八九老板对负面消息早有耳闻或者价格过高。随着时间推移,老板的一些判断被印证。我开始懂得,理想收益只是美好的理想。可笑的是,“理想收益”这个词,好像一个笑话,早就告诉我是理想,我还对它视而不见。幻想它能兑现。
那些止于想法,都没经过正式讨论的项目,成与败充其量算是饭后谈资。身处行业中,最无奈的莫过于一个你喜欢的电影,无法盈亏平衡。有些是爆出冷门收益不佳,有些却是“一看就是票房不会高的好片”。遇上这样的情况,又分“你知道他只要想拍就不缺钱”和“这部不挣钱就没下一部”两种不同情况的导演。前者比如姜文。后者,不知道。数不胜数吧。当然,后者当中,真正优秀的作品,数量相对也有限。
那几年就像是活在别人认为我能做的事,和我清楚自己能做到的事之间。我需要行业信息,需要同行朋友。可是朋友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供应丰富的物种。可能见过十个几十个项目方,会遇上一个两个工作之外也可以聊得投机的朋友。大家逐渐尝试抛却工作身份,只是作为朋友的见面聊天。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如果成功建立了生活的友谊,好像光明正大地提起有一个项目,也非常自然。你理直气壮,我公事公办。我左右不了投资与否,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资方的意见。或者帮他介绍我认识的其他投资方。
不像资方和项目方这样需要小心翼翼,角色相同的同行之间就心态平和许多了。同为资方,倒是可以一起聊行业,一起聊八卦,只是隐去正在跟进的项目进展。投出去的是公司的钱,平台资源是公司搭建的。我们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合作顺利推进下去,然后祈祷市场认可,票房火爆。
幸运的是,我还是算交到几个朋友的。短短几年,各自高光过,失落过。胡吃海塞过,喝醉抱马桶过(这个只有我)......时间沉淀下来,那么几个,可以一起叫着朋(gū)友(nìang)(主要是别人邀请朋友,那时我还有家属,不能乱来)一起下馆子开红酒,也可以楼下带几瓶可乐去他家跟穿着秋裤的夜店小王子打王者叫奶茶外卖做两个快乐肥宅。他们在我快乐的时候让我快乐的形式更丰富,在我消沉的时候带我起飞。说到底,这样的好朋友,也是电影带给我的。这部分,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谢相遇。还会再见的。
几年下来,我不能说自己看懂了这个行业。我只能讲述我看到过的事情。我看到了,从业十年二十年的大佬,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下一部一定赚。被现实摩擦而不敢做梦,闷头创作精打细算终等来一炮而红。一部院线电影平均一个月的档期。这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决定很多。无人问津的路人甲变成同行,媒体口中的“XX老师”......从需要为署名而大幅降薪的被压迫阶层,变成指挥团队新人干活的大佬。你有才华吗?那就来试试。把你的才华输入到影院,看看它能换来多少票房。蓬勃上升的市场是追梦者的天堂。
登天的风口不会永远开放。狂风过后便是一地鸡毛。崔永元老师对影视的暴击堪比李小璐一将功成万骨枯一般登上平嘻王宝座。票房增长本就拐点隐现,查税+限薪一套组合拳一波釜底抽薪直接把电影咖创收的几大来源——影视剧、综艺都围剿了。开机的剧组少了,真人秀的阵容也调整了。戏骨回去拍电影刷演技,流量守住签完合同的大剧。其他人,涌向网络平台。资源再差或实力不济的,就要考虑转行了。新项目少了,演员一年比一年多了,选择余地大了,标准自然就提高了。薪酬占据制作成本一半的演员都要为就业发愁,就更不要说本来就可替代性极强的剧组其他职员。还好网络剧、网络大电影历经整顿,发展得还算有朝气。承接了一部分供给侧冗余。前提是,需要能适应网生内容的独特标准,换句话说,要去了解网生内容消费者的口味。我尝试过,我放弃了。《灵魂摆渡》和《大蛇》这样的,年度现象级网络大电影,我不知道是观众的欣赏水准限制了主创的发挥,还是主创就是要拿这样的“视频”定义网络内容的水准。好在,得益于视频网站的土豪母公司支持,我们还是享受到了创作能力冗余的福利。而且事实证明,财力和人力投入水准拉高到台剧甚至院线级别的情况下,真正的好内容在网络平台一样可以获得认可,甚至是超预期的认可和追捧。因为对比太过明显......对手从其他台剧变成网生内容之后......就是妥妥的碾压。
Anyway...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有多糟糕呢?好像也不客观。有FIRST,有平遥电影节,有坏猴子。比起刘德华独立支持宁浩拍大电影的时候,眼下,渴望发现人才的人和公司越来越多了。他们愿意出钱,出资源,提供播放平台。只为优秀的你。当然,这不意味着每一个有才的电影人都能被发掘去拍大片,成为下一个卡梅隆,下一个文牧野。电影是艺术,但对一家公司来说,它更重要的属性是商品。这两者从定义范围上并不互斥。要融合好却是个难题。有多难?差不多是每一个商业片导演宿命要面对,要在每一部作品中去寻找答案的。回答得好,名利双收。回答得一般,毁誉参半。回答得不好,只有双输。哪个可能都占不上。除非,你能够自己解决资金来源,确保所有资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别无他求。那,我祝贺你,并实名羡慕你。
当然,这个行业是有一些黄金,不,白金都不足以彰显他们的稀有程度,钛金组合的。比如,徐峥黄渤,比如博纳加林超贤,比如近两年的吴京+任何人。也正是这些年数次接近他们的项目,让我学习到这行业的一条基本法则,好项目,是不需要平价向外兜售份额的。想投钱是要刷脸或者以其他合作形式,来置换一点少的可怜的份额。除非,除非,你就是要花钱,扬名,溢价到天际也接受。也不是不可能。
在好项目面前,钱在手里投不出去,成了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恨自己朋友太少,埋怨公司资源不给力。用不了很久,就会有人来让你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心。这个人,可能是外面芸芸一片制片公司,工作室的代表,甚至是负责人。也可能是FA。约个咖啡,约个下午茶,开个会。一切邀约都会在见面后演变为“我们最近有个项目”。也有一种情况,他们努力的想和你成为生活上的朋友,即便只是表现出来的样子,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想投春节档项目未遂的投资人,你会主动问他,你们最近在做什么项目啊。尽管你知道他们说出来的也很难符合你们理想的标准。带着项目书回去也根本上不了哪怕是公司内部的例会。不过,谁知道,万一有黑马呢?哈哈哈哈。
经历了几轮想投的投不进去,为了业务协同投进去的项目业绩没眼看。我心生退意。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我应该先了解一下市场需求。话题又回到了,“资方”这样一个角色,能带给你什么?影视投资这样一个细分领域,属于项目投资,而非公司股权投资。针对电影项目的投资分析,基本上属于,账面上很简单,纸面之外的因素太复杂。
作为一个商品的电影,其中的不可控因素着实让人挠头。你可以坚持精心打磨剧本,高水平良心制作,但是档期、宣发这又是玄学。提案怎样天花乱坠,执行起来还是套路行活儿配水军。你可以说作品为王,口碑至上。可是你需要的口碑是由谁来评定?你真的了解这一群人么?所谓的口碑营销,大家只看到成功案例,黑马逆袭。其中内容的品质、题材的普适性与话题性,占了多少?口碑营销是真的能强行逆转或者哪怕改变影片的口碑调性吗?还是只能起到一个资源支配的作用,让影片受到的赞誉传播给更多人,激发更多的共鸣。影片都换了,复制套路,大概率就是个心理安慰吧......
所以,去往股权投资,没有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也欠缺。去往影视创作,我懂创作么?会看剧本看项目书背景调查选好项目等同于能策划创作出好项目吗?话又说回来,我说我能选出好项目,过往参投的项目业绩不支持啊......成年人的世界,再强调参投的项目不是我拍板不能代表的水平就有点像撒娇了。
就这样。我着迷着的,热爱着的,投入着的,电影,好像不需要我了。
现在的我
离开了帝都。来到南方。离开了影视圈,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认识还很粗浅,不想过多提起。
我问过自己,是运气欠佳?经手的项目收益不佳,预计会爆的项目已然与我无关;是实力不济?纸面简历不够惊艳,行业资源又先天不足,常驻春节档的几家头部公司,从未理睬过我一次又一次发送的简历。无论是毕业实习还是社会招聘。 是热爱不足不够坚定?显然我没有为了坚持做电影去卖电子烟,卖潮牌获取收入生存下去。
的确。我一直不太是一个会对什么事物狂热不已的人。许是生活环境,思维习惯,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习惯于判断走势,分析利弊。意图为自己规避风险。只是这样的谨小慎微,同时也放弃了苦心孤诣一门深入终有所成的喜悦。时至今日我也会考虑,忘记所有的趋利避害思想,选定一件事情,扎根,投入,耕耘,再耕耘,在过程中磨炼,成长。坚持一件事情,穿越周期,长相厮守。收获属于执着之人独有的骄傲和满足。
此时此刻我没有资格装作闲云野鹤,品评坚持奋斗在业内的每一位前同行。不论是前辈,还是晚辈。离开电影,我没有更开心,更快乐。让我的生活变得艰难的从来都不是电影。相反,做电影相关的工作,始终是一种幸福。电影是奇观,是梦境。看到一部好电影出现是一件幸福的事。作为一种诞生较晚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之于世界上大多数被生活所迫,无暇做梦的人来说,好电影就是一段两个小时的超脱之旅。技术的不断普及,让我们付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代价,就得以出离生活的苟且,做一场美梦。而从事电影工作,为大家造梦,无上光荣。不论身在何处,所做何事,电影陪我走过前面这许多年,也会在我生命里继续存在下去。在电影中绘梦的每一个你们,都是值得我仰望和尊重的人。
朋友们都知道我的渣酒量。我几乎不会主动举杯。但是此刻,我想make a toast, to Film, to Love, to Life !
晚安 ! 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