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01
【书中原文】
调查结果显示,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有效性则非常令人质疑。
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知识、概念性的理解、判断,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积累才能获得。只有在练习新技能的同时付出努力、展开思考,并在心里演练,成果才会显现。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想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
【概念重述】
我们过去常常以为,在书本上划线,写读书笔记,记录xmind就算是学习到知识了,然而《认知天性》却告诉我们这种学习方法却非常低效;如果没有定期的回顾、练习、检测已经学过的知识,那么很有可能会被自己遗忘。
书中认为,有效的巩固记忆的方法之一就是定期的进行检索记忆,所谓检索记忆,就是不定期的抽查自己对于知识的印象,最好是时常去用一用。比如说,你在阅读过一本书,或一段文章后,能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个检索记忆的过程可能你记起来的内容极为有限,但这么做会让我们将知识学习的更加扎实。因为接下来,你就会急切的翻开书,验证自己刚才的复述是否正确,检查还有哪些部分被自己遗忘掉了。类似这种检测的方法还包括,主动提问、定期回顾、考试等方法,帮助自己将知识记得更牢靠。
我们过往的学习大多是把所有的努力和精力都放在了【第1次】学习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主动安排【第2次】、【第3次】的复习,有时候,要学会把复习也是一种学习,并且有意识的安排自己多轮的回顾,才算真的会学习。
【个人体验】
读到这里有点惭愧,直到现在自己还是有在书上用记号笔划线的习惯。然后之前也做过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后来在写卡的过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划了不代表自己就会了。比如说个月《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里,我写了让习惯容易做的三种方式的知识卡片。现在开始在大脑中回顾,却只记住了两个:提升技能和降低难度。第三个是什么却难以想出来。之后马上翻书查看,哦,原来第三个方式是【获取工具或资源】。然后再打开【让习惯变得容易】这张卡片,重新看了一下,自己当时写的体验和行动,印象更加深刻了。
同时,对于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反思总结提炼经验,深有感触。这是一个慢功夫的过程,急不得。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知道面试候选人时,要问一些面试的问题,但是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代表的先发想法和行为层面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却是需要不断面试积累,不断总结性格类型,不断学习行为风格,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积累起来的。经过几年之后,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不断面试积累,最终才会慢慢形成自己对于面试人员的判断和分析的心智模式。所以,所谓“火眼金睛”的面试官,需要专业判断,也需要阅历沉淀。
【行动指引】
1、可以在书本上继续划线,但划线的目的不是记忆而是标注重点,用于写卡快速定位;
2、所有卡片,以问题为标题,回顾时不打开文档,先尝试能回忆出多少内容,每周进行一次;
3、听课、看书之后,一定要有笔记输出,输出结构:我的收获、我的体验、可以马上做的下一步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