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想法成长励志
【7】怎样加工,才能让信息更好「吸收」?

【7】怎样加工,才能让信息更好「吸收」?

作者: 轩辕雨钿 | 来源:发表于2019-07-16 15:56 被阅读4次

    哪些手段可以帮我们理解和记忆信息?
    怎样更好的使用类比的方法?
    ——「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7。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一个概念怎么也搞不明白,别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就明白了。
    在不同情况下遇到些类似感觉的事物,但就是想不明白其中的联系。
    学习一些高级课程,听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这都是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之前我们讲过,学习过程主要包含3个部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内化信息」。

    获取信息部分我们分享完毕了,今天开始分享「处理信息」的方法。

    首先,为什么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4】什么叫做“先考后学”学习法? 中讲到,大脑无法凭空处理未知的信息,而只能用「已知」来处理「未知」;所谓的理解,其实是一种「信息叠加」,未知信息需要挂在已知信息上,才能实现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大脑就只能调用一些浅层的已知信息。

    这些信息很可能无法与新信息进行关联,出现「无法理解」或「仿佛理解了,其实没明白」的状况。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大脑中多角度的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进行关联,将新信息粘在更多的已知信息上。


    其次,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手段主要有两种:「具体化」与「抽象化」。

    具体化,就是赋予事物具体的表层特征,例如:拟人、比喻、画图等;
    抽象化,就是提取事物内部的底层特征,例如:概括、溯源、迁移等;

    事实上,具体与抽象,对于事物本身来说,在更高维度上是统一的。

    它们只不过体现了同一事物不同层级的信息而已。

    具体,更偏向于事物的表面特征;
    抽象,更偏向于事物的内在特征。

    因此,想更好的理解信息,具体与抽象是缺一不可的。

    对5种类型(随意信息、具体信息、概念信息、观点信息、程序性信息)的信息来说,一部分信息更偏向具体,例如具体信息;一部分更偏向抽象,例如概念信息;

    越是具体的信息,我们越需要对其进行抽象处理;而越是抽象的信息,我们越需要让它变得具体一些。

    目的,是让新信息尽量以具体与抽象两种信息状态,与我们大脑中的已知信息挂钩,从而加深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同时,对信息的具体与抽象处理,具体内容越多越好,抽象内容越少越好。


    最后,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加工和处理。

    处理信息,毫无疑问是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因此,如果追求「性价比」最高,我们需要对待处理的信息做出选择。按照「二八原则」,优先处理那些只占20%内容,但可以带来80%效果的信息。

    《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提到,需要处理的信息主集中在以下两类:
    · 关键信息:地基化的信息,如果这部分信息没有搞懂,将影响下一步的学习
    · 困难信息:一系列的概念、名词、步骤等

    大家可以根据学习的状况,自行决定对哪些信息进行处理。

    讲了这么多,下面就来看看处理信息的具体方法。

    篇幅原因,今天咱们先分享一种「具体化」方法:类比

    来看一个题目:
    洪水之于水滴,好比
    A)沙滩之于海浪
    B)沙漠之于绿洲
    C)暴雪之于冰柱
    D)泥石流之于砾石
    E)倾盆大雨之于水洼

    在这个题目中,C和E很像正确答案。

    原因在于,它们都与题干有着非常类似的「表面特征」,即表象上或数量上的递进关系,这种关系很轻松就能够看出来。

    但是,有一个选项与题干在「深层结构」上有共通性,它才是正确答案。

    那就是 D。

    洪水之于水滴和泥石流之于砾石,都是「灾难」之于「组成元素」。只不过一个是水,一个是石头。


    来源:《科学学习》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知道:

    类比,就是通过不同表象的具体信息,解释其内在共通的原理。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曾经多次使用过类比的方法。例如:将学习比做购物,将大脑对新旧信息的处理比做蜘蛛织网,将不同的学习目的比做消防队员救火等等……

    类比的好处有三方面:

    1)类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未知信息。

    例如,同样是讲解地球的结构,单纯说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没接触过相关信息的同学很难理解。而以桃子作为类比,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这种状态。


    2)有时我们学习了某个概念,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应用它。类比可以让我们获得在「未知情境」中使用概念的能力。

    例如,对于堵不如疏这个概念,本质是当某种流动物质过多,要溢出现有容器时,更好的办法是增加通路,而不是在现有容器前方挡住它。

    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不仅可以在治理洪水的时候使用它,也可以将人类的血管类比为洪水,一旦血管堵住了,解决办法是打通血管或外接通路;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信息比作洪水,当某种不良信息泛滥时,解决办法是广开言路或用其他信息冲淡现有信息……

    3)类比促使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推理

    当我们进行类比时,大脑实际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自问自答:
    两者间相似之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他们可以放在一起做比较?
    如果类比对象出现某种状况,当前对象也会出现吗?

    也就是说,类比无形中要求我们将多种不同事物按照它们底层特征进行分类,并去推理它们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以上面洪水、血管和信息的例子来说,

    水和血管从表面特征上来看相对类似,它们的共性是「液体」,那是否说明只有液体才可以使用「堵不如疏」的方法?

    而洪水和信息,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为什么信息也可以用「堵不如疏」来处理?

    它们底层的共性,到底是「流动」,还是「产生了超出预期的压力」?如果是压力,那是否「堵不如疏」可以更广泛的应用于「压力过大」的状况?

    以上这些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

    理解了类比的价值,下一个问题是:

    如何更好的使用类比的方法?

    1)确定需要类比的信息
    就像上面提到的,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处理。因此,首先要确定好需要深入理解和记忆的信息。

    2)主动去寻找类比对象
    如果不在大脑中搜寻类比的对象,类比信息是不会主动跳出来的。因此,你要强制自己,主动思考目前的信息可以类比成什么。

    3)注意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
    根据个人经验不同,每个人寻找的类比对象都会有所区别。发现一个好的类比就像发明创造,这意味着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合适的类比对象。

    不要压抑自己的创造力,抓住目前脑海中的念头,看看它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也可以把不合适的地方改掉再试试。

    4)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既然是类比,那对象与目标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无需对自己的类比要求过于苛刻。

    5)为每个信息找2个以上类比对象
    多为你的信息寻找几个类比对象,起码大于2个。这样可以帮你分辨多个对象之间共通的底层逻辑,让你加深对信息本质的理解,也有助于找到更适当的类比对象。

    6)优化和测试你的类比
    你的类比对象可能只有部分内容适合。这样就要不断的去寻找,增加多角度的类比对象,减少错误的理解,并创造出广泛的联系。

    以上,学习了使用类比的方法,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1)过于关注表面特征,未找到内在的共通原理,或读出了原理之外的东西
    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以太阳系作为类比,得出「它们都是球」的结论,而忽视了因质量集中而产生引力,呈轨道运行状态等其他关键特征。

    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底层逻辑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或者多找几个类比对象来观察其中的共性。

    2)为目标选择的类比不够恰当,并未得到良好的调优
    例如:随着科学的发展,当人类越来越了解原子时,会发现已经无法使用太阳系作为类比对象了。


    来源:《科学学习》

    因此,在学习时,初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类比,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类比对象。如果不及时调整,保持着错误的印象,很可能对整体信息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今天分享了处理信息的两种手段「具体化」与「抽象化」,并详细拆解了「具体化」中「类比」方法的好处、用法和注意事项。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1. 为你今天新接触到的概念,找2个类比对象;
    2. 列一个行动计划,坚持1星期,每天为任意信息找2个类比对象;
    3. 对信息进行具体化处理,想想还可能有哪些方法?起码列出2个;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文章参考书籍:
    《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如何高效学习:一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有效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怎样加工,才能让信息更好「吸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pz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