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根基』
以下两种情况,你觉得哪种效果更好?
比如,A公司让你做一个发言,题目自拟、时间自定;B公司也让你做一个发言,时间是5分钟,题目要紧紧围绕你的工作岗位。
在做了类似调研后,作者发现大多数人在B公司的表现更好。
因为只有5分钟的时间,我们会想方设法精简素材;
因为是紧紧围绕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在素材的选择上,更容易有的放矢。
从员工角度讲,B公司设定的是发言条件。但从公司角度讲,B公司是在对公司的会议做规划。
规划限制了我们的选项和范围,但是它也使我们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跑题。
在只有5分钟发言时间的规划下,我们就会想办法简明扼要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对于一个发言来说,仅从时间和主题两个维度做规划,我们就已经有了两个成长的基础。
啥意思?
5分钟的发言练完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10分钟的演讲怎么做?然后再试试20分钟的发言怎么做?
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主题练完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跟自己无关的主题呢?
所以,一旦你开始规划一件事,你就有了提升自己的基础。
相反,如果你做什么都不懂得规划自己,那么你只是没有目的的尝试。
②『好处』
规划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我随便列举几条。
比如,当我们列出购物清单时,就相当于给自己的购物增加了规划,提醒自己购买需要的东西,避免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漏买或者多买的概率会下降。
当我们照着一套食谱做饭时,我们就可以依靠规划简化烹饪的复杂性,同时增加我们端出一盘好菜的概率。否则,我们每天都会想自己到底要吃什么。
当我们加入一个阅读小组时,我们就给我们的阅读习惯增加了规划,或许还会重塑我们的社交生活。
当我们每周日早晨开始学习或者跟踪自己每周的跑步里程时,我们就在用某种形式的规划控制了生活。
在规划的影响下,我们可以很快意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尽管规划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安排日程,学习一项复杂的任务,管理其他人,或者提升某项可以量化的技能,但是在与他人交往这种简单任务中,我们总是倾向于忽略它,因为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我不需要规划”之类的错误想法。
③『成长六问』
因此,你必须重视生活中的规划。
就拿作者的咨询者罗伯特来说,他的生活非常混乱。
他过着亦步亦趋的生活,对于自己,对于未来完全没有想法。
作者给他提供了一套现成的简单规划。这套方法曾经成功应用在多个客户身上。
这套规划包括六个基本问题。
对罗伯特来说,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陌生,只是他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而已。
这六个问题是:
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哪些工作做得比较好?哪些工作需要改进?你能怎样帮助同事?同事能怎样帮助你?
“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解决了公司整体层面的工作优先顺序的问题。它迫使罗伯特思考公司的真正目标。
“你的目标是什么?”解决的是自己未来的精力投入和公司发展方向的契合度。不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不把这个问题规划好,你的精力使用始终是散的。
“哪些工作做得比较好?哪些工作需要改进?”解决的是精力的优化问题。对于自己擅长的事,可以不用继续追加投入;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适当弥补,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你能怎样帮助同事?同事能怎样帮助你?”解决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很多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是沟通,但其实实打实的互相帮助,才是让人际关系变好的根本。
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你的成长就会精准且高效。
总结一下,成长的根基是规划。它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精神,符合《精准成长》的核心要义。每天都规划自己的时间,你会发现人生会越来越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