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努力证明自己并不差劲的人,其工作大概是很出色的。他们一边享受优秀带来的价值感,一边在心中祷告“下次可别掉下来”。他们看起来总是优秀,这正是自我证明的回馈,是“小夏们”元气满满的动力所在。
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时刻保持优秀,当失误和倦怠降临时,便是对真实人格的考验和磨难。失落、抑郁、无意义感、自我贬低、羞耻、愧疚……如层层乌云笼罩头顶,望不到边,此刻,“小夏们”的人生仿佛失去了方向。
这些乌云不会一下子涌过来,而是每天一点点地出现。当你反思自己今天哪件事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乌云说不定已经悄悄飘到了你的头顶。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现在过的生活到底是证明给别人看的,还是自己真心想要的呢?
多数情况下,参考标准如下,大家可以尝试勾选下,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
·重要的事情经常拖延
·很在意自己是否把事情搞砸
·被别人评判时如临大敌
·会因为被别人误会而耿耿于怀
·对别人的反馈特别较真
·不允许自己享乐
·不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总是控制不住反复回想自己认为没做好的事情
·经常会自责、自我贬低
·成绩好理所当然,成绩不好仿佛天塌了下来
·一旦原计划被破坏就莫名愤怒
·总觉得别人做事不用心
·总觉得自己伤害了亲人
·害怕生活中的未知
如果你对以上情况的回答有超过7条是“很像我”“通常我也是”,那么你很可能属于有“证明情结”的人,或者说,你其实活在“他人评价之下”。
当然,这些参考标准与频率、程度都息息相关。比如“经常会自责”这一条,一周自责一次与每天都自责是不同的;“只是觉得这件事做得欠妥”与“我简直太愚蠢、太窝囊了”更是不同。
倘若,阅读完以上标准让你觉得更加糟糕和羞耻,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小夏”,很可能已经陷入了“证明情结”。
对此,我将给你如下建议:第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重点不是让你立刻改变,毕竟你很难做到一下子躺平,更做不到对自己没有评判,不过,你需要看到这一切正在发生!
很多人向我反映,为什么学了心理学、做了心理咨询、进行了心灵成长,反而更痛苦了呢?我的回答是:“因为你有了觉知。”之前的你重复内耗,并认为这种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不会为此感到痛苦,或者是忍受麻木的痛苦。
而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便能意识到自己的挣扎与内耗,便能感受到应有的委屈、愤怒、不公,体会到悲伤与无助。你仿佛正在经历“双重痛苦”,但“看到”的痛苦恰恰疗愈的是“看不到”的痛苦。在某个阶段,你必须为“敞开伤口而买单”。
所以,你大可以继续证明自己、讨好他人,继续内卷、自责、看别人脸色,但你需要知道自己在这么做。可以肯定的是,当你越来越有了觉知,越能够清晰看到自我的处境,以上的行为、情绪便会逐渐减少。
第二,觉知的意义在于“宽恕与接纳”。当你每天反思“错误”的时候,如果仍是以挑剔、贬低、自责来对待自己,那就是在重复创伤。
当你开始试图原谅自己、善待自己、心疼自己——这就是心灵成长。当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重复创伤和心灵成长是交叉存在、此消彼长的状态。
实际上,恰恰是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最需要自我的宽恕、接纳与关爱。若你每次觉知都会对自己多一分理解,那么你正是在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第三,这个“突破证明”的你需要被支持。自我反思很多时候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因为你随时要与评判者斗争,而评判者太过强大,强大到你不得不用讨好模式生存这么些年,因此你总被打败。
你可能会说,我知道这些道理,可还是没能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那些过往的评判者、苛刻者、贬低者早已在你心中生根发芽,十分顽固。你其实是在证明给自己心中的评判者看,好让他们不评判你——要想把这些声音覆盖,需要更强大的支持。
这些支持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你的伴侣、孩子、朋友、心理咨询师,以及各类书籍、课程……这些都能为你提供支持,但你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求支持。
支持者总是在你被评判占据时告诉你“那不是你的错”;总是在你情绪低落、躺平时告诉你“你可以这样”;总是在你叛逆反抗时坚定站在你这边,告诉你“你就应该这样”;总是在你愧疚时告诉你“这只是成长的副作用而已”……
几年以后,这些声音会在你心中“生根发芽”,慢慢覆盖之前评判者的声音。在那时,你也许还在证明自己,但不那么内耗了;你也许还是在意别人的评判,但不那么恐慌了;你有了更多的生命选项,比如可以内卷,也可以躺平——你什么都没变,但所有这些评判都不再能够轻易扰动你,而这就是改变。
如果你非要问我什么才是“改变与成长”,那么我会说:“在繁杂的、限定的、评判的、攀比的环境里,尽可能地让自由多一点、真实多一点。”只是要对自己多点耐心,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对成长而言,“慢,即是快”。
如同小夏,随着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她一定会慢慢发展出真实的动力,那种动力源于内心深处,而非证明给别人看。所以我们知道了,所谓“躺平”,只是小夏不想再证明自己了,或者潜意识认为“证明得已经足够了”。当然,“小夏”只是虚构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缩影。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不再试图证明自己,因为自己就是自己”,即内部的认知与外部的行为表现高度一致,不需要向外界证明自身认知的对与错、好与坏。
这很难,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内部与外部体验一致中寻求平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内外平衡、知行合一就好像一个气泡,无论是外部刺激过大还是内部张力过大,气泡都很容易破灭,而平衡的重点就是前文提到的“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