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墙国,由于信息的屏蔽,墙内的人们常常对很多欺骗性的概念信以为真。比如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几乎被普遍接受,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词的欺骗性,你可以看到那些被叫做“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自豪地说“我以我们的国家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国家而自豪”,如果说这句话的人是当老板的,我倒觉得还可以理解,问题是普通的打工仔也这样说,这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你一个打工仔,一个资本都没有,你为“资本主义”自豪什么呀!!!显然“资本主义”这个词欺骗了我们。我们平时说“某某主义”,就是某某东西在某种思想中具有最“主”要的意“义”,即“主义”,说通俗点就是某某东西在某种思想中是老大的意思,那我们来看看“资本”(即生产资料)在自由民主社会是老大吗? 首先如果没有劳动力,任何生产资料都没有价值,反过来看让劳动力脱离生产资料,劳动力也一样几乎没有价值,现代社会谁也离不开另一方,双方是对等的,大家都必须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其次双方的价格是在双方自愿的的情况下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决定的,提供劳动力者有其他劳动力和他竞争,提供生产资料的有其他老板和它竞争(墙国通过各种执照打压竞争,各种权力垄断随处可见),甚至还有现在打工的作为潜在的老板和它竞争(墙国的很多行业连其它老板都不能染指,更别说普通打工者了),而且还有反垄断法在保护生产资料之间的竞争(墙国没有真正的反垄断法,官僚垄断随处皆是),还有工会在帮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集体谈判(墙国没有真正工人自己的工会),总之人人都可以选择当老板或者打工者,人人都能提出自己想要的回报的价格,不管是打工回报,还是投资回报,但谁也不能强买强卖决定价格,因为有市场上的其它竞争者存在。 可见资本和劳动力之间谁也不占决定性的优势。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指标叫分配率。它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中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公平。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如日本1999年分配率为54.18%,美国2000年分配率为58.31%,德国2000年分配率为53.84%,英国2000年分配率为55.27% 。
而中国大陆,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全国平均在12-16%之间,如果再加上工资额30%的福利,则在15-20%之间。而且这还是“国企”(官办垄断企业)的数据,如今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民企,在夹缝中生存,其状况大家心知肚明……
可见,把西方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 ,叫做“资本”主义社会,完全是个陷阱,把代表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资本”作为这个体系的最核心的东西取名为“资本主义”是对这个制度的诬蔑,是对这个体系某方面的刻意放大和丑化,所以大家应该抛弃这个砖制语言体系词汇“资本主义”。改用“自由民主”来替代它。因为自由民主才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包括经济上的自由 ——自由投资、自由打工、自由竞争;和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民主。以此类推,“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改称“自由民主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改称“自由民主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改称“自由民主制度”..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信仰自由的,所以说所谓“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根本不存在,他是专制势力虚构出来的假想敌人。
还有一个与“资本主义”紧密相关的概念:“私有制”。选择这个砖制词汇来描述自由民主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是经过巧妙安排的,而且这种安排对自由民主一方是极其不利的。大家可以把“私”和“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对比较一下,很明显“私”具有某种贬义,“公”具有褒义;我们再看“官”和“公”这两个字,很明显“官”具有贬义,“公”具有某种褒义;然后我们再看“私”和“民”这两个字,很明显“私”具有贬义,“民”具有某种褒义;砖制巧妙的选择了“公”有制来美化“官”有制,同时选择了“私”有制来丑化“民”有制,而且不断地通过垄断的官办媒体妖魔化“私”这个字眼。 其实“私”有制的企业在墙国现在也存在,但在说道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基国是怎样表达的,他们说的是“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说的是“'民’ 营企业如何如何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和而很少说“'私’营企业如何如何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就是说,用的着它的时候说的是“民”,否定它的时候说的是“私 ”,大家注意到这里面的微妙差别呢吗?注意到了,这说明你懂了。所以追求自由民主的人们,除了在学术领域,其他时候请回避使用“私有制”,而是用更能争取人心的词汇“民有”“民有制”或者“公民个人所有制”。同理“私营企业”应该改为“民营企业”/“民办企业”。
网友评论
我们说后现代有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加速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都是理论家从特定的角度出发探究对社会世界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不论工会还是福利制度,都是马克思之后,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才争取得来的本就该有的权利。说白了,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那么就不会有工会,就不会有各类政策保护和福利制度。谁是因,谁是果?这可由不得胡说。
事实上,北欧国家和英国的社会平等,大体上是伯恩斯坦以后的社民党推动发展的,这恰好又是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的成果之一。
说穿了,这文章的作者显然没学过基本概念,自然也就谈不上了解概念的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