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出发,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了寻找一些答案,验证一些做法,结识一些尺码相近的人。
此次之行和网络上常交流的彩虹花的家人们,有了短暂的交集。也许是经常性的网络碰面,也许本来我们就是一尺码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的交谈,可以说是无缝链接,毫无违和感。我甚至是还因为建川的缘故,加入了担当者团队交谈的话题中。那个晚上,宾馆前台的小桌子旁,几个人畅谈的画面犹在眼前。
每次的外出,共同的感受就是越是大咖,越谦虚,越平和。但所谓的追光而来,就是当我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备受拷问和煎熬的时候,那束光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勇气。短暂的交流并不能解答心中所有的困惑,更多的是给自己的前行注入力量,让我们更坚定的继续走下去。
最大的意外是,活动之前征集的有关对共读认识,没想到票选比较靠前,得到了干国祥老师亲戚签名的他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稍微翻阅后当当下单买了其他的书则是后话。
共读是什么?共读就是选择一个党派,选择一种宗教,选择一种文明,选择一种人生。
我没有干老师的大智慧,有的只是小趣味,对共读我只能体会到:读童年,读孩子,读成长,读自己。和孩子共同经历一段旅程,在这段旅途中,和孩子一起感受童年时光,一起成长。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当中读出自己,一起来引领孩子前行。
整个听课下来,如果让我用词语来形容的话,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个。
向往。我向往这样的教育, 向往这样的课程,向往这样的课堂。
专业。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仅有热爱是不行的,想要让它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必须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践行。陆游早就告诉我们“觉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想法,激动,都要落实到最后到行动。
梳理一下这两天来听课的感受。
1.认知上的。
最主要的还是个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季羡林谈读书的。季老明确的提出我们的读书要做到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反思自己做到了什么呢?
知道了经典是什么。
认识到了对所读故事要进行分类。这个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想要带给我们什么,最初是为了满足哪一类人呢?对于它的解读,主题的升华,要落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是需要在以后的阅读过程当中进行思考。
最重要的还是广泛阅读深入读书,一定要列一个阅读的书单,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读书。最好加入相关的读书打卡团队,督促自己同时也让自己读下去,读懂其中的意思。
2.热爱第一,课程第二,然后是专业发展。
对于共读来说,老师读完这本书,对它的解读是重点也是第一步。如果个人能力有限,可以参与相关的一些解读资料,来完善自己对此书的认识。有了解读,然后是主题的提炼和归纳,再之后是制定班级阅读计划,然后分布来进行班级共读。在班级实施的过程当中是倒过来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进入主题的。
3.构建班级课程框架
对于全人之美的大语文课程,向往的同时,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和班级的,尽可能的让它落地生根,书香童年。
4.个人成长路径
首先是学习模仿,实践训练,记录反思。行动思考写作,这是必须要做的,特别是及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教育叙事,记录所做点滴,都是在积淀,在成长。
其次是进行专业阅读。结合实际教学的经验,专业阅读一定要读出来读出通顺,甚至逐字逐句逐段分析。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理解感悟分享,往专业的方面靠近。
也许我们未必会像柴斯特那样幸运,遇到自己人生中的塔克,发现自己的价值。但我们可以遇见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坚定做自己,不至于懈怠,不至于随波逐流,对孩子的生命负责。不愿平庸,坚决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之路。
功不唐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