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第一(11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
侍中魏徵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净,即可,何谓为难?”
徽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译文: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问周围的大臣们说:“保住江山困难还是容易?”
侍中魏徵回答说:“非常难。”
太宗又问:“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
魏徵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享乐的时候,就必然松弛懈怠,而参与朝政的大臣议事时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能居安思危,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说这是容易的吗?”
注释:
日陵月替:指逐渐衰落,驰退。
PS:
1、姐姐说:
我觉得唐太宗有点飘了,只认为做好任贤纳谏国家就可以经久不衰,但是根据他现在的心态,继续坚持做好这两件事可能性好像不大。
我问:怎么看出可能性不大呢?
姐说:因为他说“何为为难?”他都觉得不难,肯定不会放很多精力和心思在上面,那就基本做不好。
我说:有道理。
2、弟弟说:
太宗有些小错误,如果不安心保守国家就会被挨打,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3、妈妈说:
魏徵的谏言很是必要,因为太宗回答已经初现了一丝轻松和懈怠,认为任贤纳谏即可,无所谓难,但此两点如果能不打折的落实本身就是一件难事,需要一颗时刻警惧的心态来支持,像姐姐说的,不觉得是难事,肯定不会放很多心思和精力去做,所以对此两点持轻松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