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要求与现状存在差距
我们是一个物质高速发展的社会,实际上物质发展也会带动意识的发展。所谓意识其实就是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我如何对待周遭一切。
然而意识发展和物质发展有不同的轨迹。物质的发展是随竞争发展而变化,竞争最激烈的时候物质发展最迅猛。而意识则是竞争变得相对缓和之后才有大发展,这时候往往物质发展就变得缓慢。

意识发展可以看做人们对竞争关系的反思。
所谓竞争本质上讲就是人们试图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存在感,首先想要获取的就是物质。于是很多人讲究起来,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穿什么样的衣裳……这会让他们感觉良好。
我们经常会听到抱怨,说现在赚钱太难。其实通过赚钱或者说是增加物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存在感是最容易的。一个社会等级低的人只要挎上一款名包就可以被高看上那么一眼。
但你可以试试,用其它方法来换取社会地位。比如你的学识、经验、你的工作业绩,作为普通人依靠这些直接获取社会地位不仅难度大而且概率低。

所以竞争激烈的社会必然是追求物质的社会,就算人的体貌也是一种物质。帅哥美女更容易吸引流量不是吗。有人说美女现在被物化,殊不知那才是最廉价的本钱。
为了应对变化,意识必然会跟随物质发展,这时会分成两个路径。
其一是让意识与与物质直接挂钩,追求的是高、贵、名望、虚荣……自然少不了体面的工作,炫目的名头,追求耀眼的标榜。很多大家熟悉的名牌在欧洲卖的时候都要尽量隐去标识,但到了亚洲就尽可能放大,迎合用户的心理。当然也包括结交有地位的人,做能显身份的事,更多的异性,都是物化表现。

就算你是个物欲不算强烈的老实人照样也渴望发展,必然会追求一下,实现一下,总不想被边缘化吧。
用所有精力来学习工作恐怕这些目标都难实现,恋爱放一放就成了常事。
更有甚者婚恋也被物化。《甄嬛传》里的甄嬛在庙里上香祷告:“……要嫁就嫁这世上最好的男子。”
温太医对她来说显然不够好,在她看来一个太医地位不够高,就算是嫁皇上也担心皇上不够风流潇洒内里是个草包,还要担心皇上是否当她是最最爱慕之人。
这是何等大的匮乏感。
穿越到现在,甄嬛必居剩女之列。为了树立存在感,她的意识与物质紧密挂钩,对物质的要求远远超过她生存的现状。自我意识强烈其实没有什么可怕,人可以做到既树立自我又遵从于群体氛围。怕的是唯我独我,越是这样匮乏感就越严重。

如果一个普通人,抱着这样的念头,会发现身边哪有一个合心意的,就算姑且选一个也不可能踏踏实实过日子,一碗饭可喂不饱饿死鬼。
想找个优秀的人做伴侣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以物质思维来满足匮乏最直接简便,无需动脑也最容易陷入太深最终成瘾。所以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想结婚该找对的不找贵的,物质能足一时之欲却不能增情,且欲壑难填。
其二,意识的另一个触角会把一些人引向追求人格尊严,但这样的人也会感受到落差。
这种人本身价值观比较正,不愿意过分对外竞争,更多的想尽可能完善自己。也就是因此他们在复杂的关系中往往扮演过“失败者”的角色,受过苦。
受苦和单纯的遭遇困境有所不同,并不是说遇到了不如意的事都叫受苦。受苦是主动或被动接受了不幸,受到心里,甚至还得认可。遇到外界伤害就反弹回去,尽管也遇到了但没有接受,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这肯定不叫受苦。
但是所谓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倡导吃亏忍耐的内容。如果环境比较理想,矛盾少,算是一种历练;若是赶上生存环境复杂,那就只能当磨炼了。
人的承受力都有限,挫伤一多价值观就开始用以保护自己。所以他们更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排斥支配、互相伤害、尊卑、不合理的要求等等。就是因为他们对自我人格的要求更高,自然对外界要求也更高,这样反而对婚恋乃至社交形成了阻力。
日本蛰居族中有不少是不上不下的高学历者。虽然学历比较高,但是谁也不保证高学历就一定有高境遇。接受了很多教育,付出了那么多,普通的工作就不愿意干。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层次提高了,难以接受日本社会固有的高压、等级。如果对自己要求没那么高,大可以把压力转嫁给别人,或者觉得理所应当。可对这样的人来说这些不仅仅是压力的问题,还是对错的问题。

日本职场不仅劳动强度高,而且一向有“阅读空气”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看眼色,领悟气氛。说到底也就相当于做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不仅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还是大家肚子里的蛔虫。放在哪都是又难又折磨的事。
所以有些高学历者在万般无奈之下就选择了蛰居。有的人已经得到了大公司的录用,结果一夜焦虑后转天又跟人家道歉,说还是不去了。
这些都源自他们的意识和社会现状的落差。还有些人会变得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是在下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内心。
此类人是恐婚大军中占据重要部分。对人与人关系要求高,对婚姻关系自不例外。他们对于物质没那么感兴趣,粗茶淡饭亦可怡情,但是对婚姻是否和谐极为看重。尤其是婚姻这件事还涉及双方家庭。
在我们社会中,什么“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实事求是地讲,文革动乱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确实有不少人品质欠佳。因为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人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社会给予他们的影响是放纵。
人想学会管理自己必须从小时候就认识到秩序是一种价值,因为每个人都追求价值,小时候又是人格接纳外界信息阶段,此时让他明白正确的价值就很容易牢固。就算先天体质与秩序不契合也能慢慢管理好。
然而在那个蒯大富、张铁生被立为偶像的时代,人们受的影响恰恰相反。导致我们的社会到现在其实还在为文革买单。
想想一个持有较高价值观的老实人,坐着公交去找工作。旁边座位上的老头却公放他的收音机,收音机的声音压过了发动机。想到将来可能会管这种人叫爸爸,是否有点不寒而栗?
是落差都会造成矛盾,不管是物质还是意识,都涉及人的关系。我们认识到大龄未婚现象的严峻,分析成因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活得更好,有的放矢地经营我们的人生。危险的事不做,错误的路不走,那么剩下的当然就是我们恋爱婚姻的康庄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