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辉哥更文,倡议思考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虽然以前也知道这个说法,但尝试去做的时候,感受到的仍然是困难和疑惑,尤其是思考最重要的一件事的时候。按照我的爱好,肯定是写作啊!问题是,当前几天每天早上花一两个小时更文发文后,有成就感的同时也发现了让自己不安的现象:更完文后就很难再静心做其他事情,似乎所有精力都已经用完,也可能其他工作做起来都没那么有快感。一上午时间,除了更文,剩下的虽然也有一两个小时,但休息,吃早饭,导致后面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都很低。这份经验让我对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事”产生了疑问:到底怎么判断合理性呢?
昨天忽然有了“顿悟”:如果我把“调节情绪,学会和自己相处”作为最重要的事,那不就是很多时刻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吗?范围一下子就扩大了呀!顿时有种好学生解出了附加题的沾沾自喜的感觉。
早上大脑还在思考,忽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对“去做最重要的事”的建议这么上心,这么重视?不认同的时候会有轻微的焦虑,有了“答案”后对感到沾沾自喜?这背后是什么?觉察了一下,好像是,别人告诉了我一件“特别正确”的事情,然后我觉得一定要去证实并且做到,因为向“对的”(真理)靠近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安全感。所以我会因为个人经验不匹配而困惑,会因为找到了可以匹配的做法(认知)而喜悦。概括起来就是:我完成了一个向他人认同的过程。这种完结感以及潜意识里的“知道了就可以做到,做到了就会变得更好”的感觉让自己心安。
但是,当我觉察到了自己的这个模式,一切就有了不一样的走势: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个“道理”来呢?如果我的眼里只有这一件“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对我又算什么呢?做其他“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有什么感觉呢?——嫌弃,厌恶,抗拒,沮丧或者无力。我会拖着不去做,会不情愿地去做,会做完之后还觉得自己让步了,妥协了,浪费了宝贵的生命。虚的方面看,一点都没有了“投入当下”的正念精神(当然正念也可能是另一个束缚我的框框,但貌似是一个更高级的框,哈哈!),另一方面,从实在角度看,当我的单位为我发着工资却还被我嫌弃“不重要”的时候,这……好像有点没良心?
之前看《臣服实验》,作者没有朝着心理大师的方向前进,而是接纳当下选择接受做一个帮助他人的组织者,我当时就觉得好奇,不舒服——把自己带入了进去:组织工作太没意义,没成长了啊!干嘛要牺牲自己臣服现实呢?现在回看,似乎有点明白了:作者做出当时的选择,一定有他的道理。正如理想主义的我,当下也不能洒脱地脱离体制去追求理想的人生。我当然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但结果就是:我遥望着自己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的完美未来,带着嫌弃的心态,用逃避和敷衍度过当下的每一天,这每一天,都是我美好生命的一部分。
几乎惊出一身冷汗的同时,又想到另一本书说过的,好像是描述智慧出众又一生忧郁的维特根斯坦,他的人生一点都不理想,但他表示“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读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才品出了一点味道: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永远理想,但我们如何感受和评价自己的人生,却是可以做主的。赶紧把理想主义和对完美人生的期待放一放,和骨感却又真实的世界来个真诚的拥抱吧!
旧话摘录:
1. 所有的人生道理,不管听上去多么成立,说到底也只代表着一种人生观念而已。可以听之,不必从之。(耐心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相信它会越来越清晰。)
2. 如果当下的每一天都因未来而焦虑,再美好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