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制造业的产品是清晰的,而服务业的产品是模糊的、需要自己来定义的。
-
什么是产品?
- 第一,产品是用户难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 第二,怎么解决?通过给用户做一个展览。让他忽略不重要的事,在真正重要的事上确立边界。
-
产品,就是一个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
-
这句话看着挺朴素,好像天理如此。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在谈到产品的时候,其实都忘了用户难题,而是围绕着自己习惯的领域去干自己擅长的事。所以,很多人把产品迭代,变成了功能强化、科技升级、质量改善,而唯独看不到他们对用户难题的关注。
-
做一个好产品,不是它自己的优化和升级,而是对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的优化和升级。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
必须是一个有边界的产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原则 @方法
-
做产品的五个原则:选择片段、塑造感受、设计流程、确立边界和赋予意义。
-
第一个词:片段选择
- 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给特定的人看。
-
第二个词:塑造感受
-
什么是“展”?就是展开,把抽象概念展开成感性材料。
-
进入展览情境的人,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深层理解力,只需要调动感受力和服从力,就可以完成和这个场景的连接。
-
所以,感受必须是多维的。即使看巨幕电影,一个草原,也缺微风和草原的味道。
-
-
第三个词:制造流程
-
一个展,对于观众来说,必须是可以“经历”的。
-
所以,它必须是在时间上延展开来的。
-
即使很短,即使是在线上,也应当是完整的“经历”——从得知,到参与感被唤醒,到一站站的感知过程,再到终结和惜别,再到对下一次的期待。
-
-
第四个词:确立边界
-
一个展,不能是一个永久景观,而是一个临时性景观。
-
它像“沙画”一样,随时创造,随时抹掉。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反复同频再现,所以期待。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世博会”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的,都要拆除。
-
策展,必须是一个魔术。创造了,然后又不见了。让世界期待下一次创造。世界上没有一场展览是不结束的,不结束的展览就没有灵魂。
-
-
第五个词:赋予意义
-
更准确地说,是为用户建造一个有意义的“情境”。
-
所以,这个意义不是虚空的,而是部分用户可以认同,可以参与的。
-
所以,这个“意义”本质上是行动号召。
-
-
@案例
好产品的案例:老师怎么利用黑板?
北京十一学校曾经想研发一个产品,就是老师怎么利用黑板。怎么研发这个产品呢?老师应该怎么利用黑板呢?第一,字迹工整?第二,多写点,还是少写点?然后我们基本就想不出来啥了。而且你看这两点。第一,字迹工整,这是一句废话。第二,多写点还是少写点,好像只是一个偏好,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这个产品研发有难度吧。我们来看北京十一学校最后研发出来的这个产品。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这么非常简单的几条:
- 检查板书字号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看得清楚;
- 利用上半部分,只有确定后排的学生不会被前排的同学挡住时,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
- 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你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学生仍然能够看到问题;
- 在黑板上写字,背对着学生时,不要再讲课;
- 尽量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板书的内容,以使学生对将要上课的内容纲要有个大致了解;
- 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
- 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
- 慎用黑板擦,在擦去学生所说或所写的观点之前,应进一步强调这些观点的价值。
听完这几条,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不仅知道了如何利用黑板,你甚至领悟到了太多如何当一个老师的心法。这个课研组之所以拿出这个产品,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学生。我刚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发蒙,我想到的只是老师、字迹、内容、课程、黑板、粉笔,唯独脑子里没有学生。
为啥?因为它要解决的是一个难题,一个老师如何在利用黑板的时候还能够和学生沟通的难题。这才是一个产品该有的样子。它永远是一个难题的解决方案。
摘自 罗振宇 启发俱乐部第16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