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通常是无私的,但并不总是无私的,也不是人人无私。
爱,像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爱亦然。
因此,人间很多处上演着“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的悲剧。
什么是爱?爱源于内心深处,应是美好的、温暖的,想起这份爱,应让人感动得流泪,能凝聚出无穷力量。
很显然,爱一定不是控制、占有,不是包办一切,不是唯命是从。
但中国的亲子关系l,因为背负了太沉重的枷锁而令人倍感压力。虽然己进入现代社会,但传统的习惯、认知仍然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做孩子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鲁迅先生曾经呐喊“救救孩子”,而现在,成年人亦需要站在时代和更高维度审视每个新生命降临人间的意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致孩子”中曾这样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说得多好,多透彻。与我当下的想法一致。
理解纪伯伦的话,对很多人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首先无法理解自己生的孩子居然不是自己的,居然是借着自己的身体而来。
如果读过《楞严经》,便会霍然开朗。每个人都会循着业力而来,孩子和父母之间一定有业力纠缠,但最重要的是完成他们自己这一生的任务。《灵魂之旅》一书也告诉我们,人来到世间是灵魂的一次修行提升,不断走向净化,肉身只是承载灵魂的容器,是托起灵魂的物质力量。每个灵魂有累世累劫的积业,知识的、才艺的、品性的等等。因此,每个人天赋不同,禀赋各异,人生高度和人生经历更是千差万别。所以,人最幸福的是活出属于自己的圆满,而不是替父母活,不是替任何人活。
做父母的,首先亦应审视清楚、弄明白儿女的天赋在何处,和他一道找到他此生的使命。然后,以各自独立的姿态做自己的事情。将一个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把他归还给社会,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成年人无法企及的未来。所以,有孩子并培养好她,父母等于和无限未来建立了良好的链接,未来的光照在孩子身上的同时,定会照在站在他身后的父母的身上。因此,作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放手,让孩子们尽情奔赴探索未来世界的旅程,借孩子的眼看更广阔的天地,凭孩子的心感知更灿烂的生活。这样,因为孩子,父母拓展了自己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捆住孩子的手脚,脱住孩子的步伐,永远自以为是的走在孩子的前头。把未来放在自己的身后,还能有未来吗?
父母拼尽全力像他们一样,而不是让他们像你一样。这句话挺有点拔作用。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完美小孩。那个完美小孩的形象诞生于父母心中,与父母的缺憾人生有关。他们希望孩子弥补自己的缺憾,从而达到自我追求的完满。他们要求孩子靠近这种设定好的完满,并以此来衡量孩子的表现优劣。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再窝囊无用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拥有权威,再愚钝的父母,都能指点儿女的人生。
其实,父母是需要走下神坛的,需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并且认真倾听,用心发现、努力成全他们的潜质。
如果天使真的降临人间了,那一定是孩子。他当飞便飞,父母循着他们开辟出的光,在精神上,一路追随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