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岁月无名将,烽火狼烟出圣人!杜甫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杜甫一直很穷吗?
年少不知穷滋味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省巩县,杜甫出生的时代,正是整个唐朝处于上升的时期,因而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进取的年代,广阔的疆域,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是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奔逐大漠,封侯万里,建功立业,成为当时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杜甫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多元多样的,而且是非常活泼的,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20岁左右的时候,杜甫离开家乡去漫游来到洛阳等地,寻访古迹拜访名人,参加了一次科举,没有考中,但也没在乎,在他的心目中,他还年轻,才华和学问,也还可以继续长进,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还多的是。杜甫的父亲当时在山东的兖州做兖州司马,所以二十多岁的杜甫在漫游的时候不存在经济问题,风流潇洒,这就是青春的杜甫。
为官才知官难当
当时的文人除了参加科举和制举之外,还经常采取向高官自我推荐的方法,杜甫在长安这些年,仕途上没有什么收获,可是在生活上却度日如年,为了求官的方便,他曾经把家搬到了长安,可求官的一再失败,让他又无法在长安久住下去,天宝十四载,44岁的杜甫拖家带口到了距离长安二百四十里的奉先(陕西省蒲城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踏上了求官之路,当了京兆府兵曹参军之后,从长安回奉先探亲的途中,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在长安等了十年,等来了一个小官,也等来了能够摧毁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
杜甫本质上对待政治的态度特别天真,就像对待艺术一样来对待政治。正直的,不讲妥协的知识分子,官职卑微,身居八品,却敢违背圣意,直言纳谏,最后唐肃宗给杜甫放了长假。
逃荒路上成乞丐
公元759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杜甫在华州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唐肃宗在朝廷中排斥异己,现实的政治令杜甫失望,一个小小的官职,谈不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的长安,首都很繁华,但是打仗就是战争汇聚的地方,人民流离失所,土地价格上涨,物价上涨,所有都上涨的情况下,生活就会陷入窘困,在长安呆不住,就要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远离中原地区的战乱。此后的一年里搬了四次家。谁家能经得起这么折腾,一直在逃荒的杜甫最后都变成叫花子了。
逃亡途中杜甫为了解决肚子问题,于是向亲戚借米,写了一首诗送给亲戚。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解决了难以启齿的求援问题,也赋予诗歌表达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不仅仅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实际生活功用的文学形式。诗中有句: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意思是我这张脸没所谓了,在口袋里放一文钱,别让我这口袋面子上过不去。充满黑色幽默和自嘲,但身心在当时环境却难以轻松。
成都草堂可安居
杜甫逃亡来到成都之后,生活非常艰难,在朋友的帮助和资助下,在浣花溪畔建立一个草堂,这里溪水长流,环境优美,成了杜甫一家人安身之地。杜甫在草堂四年多,却写了200多首诗,大部分都是田园诗,田园的平静之美,证明心态很平稳,审美的心态需要有社会心态,包括你自己所处的环境,关注个人小家庭的时候,始终还能关注广大的国计民生。伟大的诗人有一个根本的特点,由小家而大家。充满仁者情怀的大诗人,他对这个人间世的一点温情的关怀,这个世间虽然有的时候对他很冷酷,但是他依然用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情怀,来关怀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诗圣的地方。这时候的杜甫在成都终于可以安居。在严武任剑南节度使的时候,杜甫任职工部员外郎,这是杜甫担任过的最高的官职,所以又称杜工部。
晚年客死于湘水
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一进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为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何选择离开四川,最终流落何方。成都对于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待在成都是不行的,还要到中原地区去,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是长时期的贫穷、疾病、
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了。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终结的哀歌。漂泊了半生的杜甫,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
贫穷成就了杜甫
杜甫在逃亡路上,他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百姓,而在此刻自己也成了一个贫民,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恰恰是所有底层百姓的心声。
杜甫在各个地方留下的历史遗迹特别地多,人们对杜甫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杜甫的所思所想,杜甫的所恨所爱,杜甫的所喜所忧,杜甫的所悲所乐,都是广大老百姓心里边想的,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声。杜甫的那种博大的仁爱的精神,那种执着的政治的信念,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成为了中华民族性格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