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俊贵之论“精、气、神”】

一、“精、气、神”概述
《黄帝内经》上讲:“人始生,先成精”。肾精是生命的本源。“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人体“精”的多寡有两方面因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后天食物的摄入。中医认为,先天不足可用后天来调养。
从大环境来看,精指的是类似与磁场的东西,例如,长期生活在一线城市,生活高度紧张的人来说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都是比较萎靡的。而在农村睡醒后呈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这是因为农村的天地精华比城市的要多得多。这种精对人,动物,植物来说都是大补。
气统领着血在流动,气到之处血方能至,气未致处,血亦不行。肾气的充足程度和精神扎实程度是正相关的。肾气充足的时候会生精,这是精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存在而是游离于五脏之中。
“神”指一个生命体的健康及能量多少的外在表现。“一份精神一分财,没有精神财不来。”可见精神对于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精神不济,对生活事业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精神不济,大脑就会昏沉,智力下降,头脑不清醒,思维不清晰,工作就非常的吃力,容易出错,不易成功。
精气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体健康状态。
1.哲学观
从渊源上看,道教内丹学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2.医学观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
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后天通过摄取饮食水谷获得的营养,也就是水谷精微。
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
3.道学观
在内丹学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
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二、精
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所谓精:就是具有潜在特定功能的物质。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精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因此阴精充盛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
精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是讲父母之精媾和形成新的形体,在新的形体尚未形成之前,最初始的是精,所以《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此精又称“先天之精”。二是指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要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先天之精要依赖后天之精的充养,二者是相依相存的。脏腑之精指精分藏于脏腑之中的部分。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亡”。
“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自气血”。故注意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才是保证后天养先天的重要手段。
《千金方》:“饮食当令节俭,若贪昧伤多,老人脾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这样反不利于健康。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说明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般说来,精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人体生命的维持,必须依靠后天之精来滋养。精是生命的基础,精足则生命力强;精不足则生命力减弱。
精的盛衰密切关系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的营养状况。
平时五脏六腑的精气充盈则归藏于肾,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它又能转化为生殖之精,有繁衍后代的功能。
1.繁衍生命 :指人体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濡养作用 :精能滋润濡养人体的脏腑形体和官窍。
3.化血作用 :精可以转化为血 ,是血液生成来源之一。
4.化气作用 :精可以化生为气 。
5.化神作用 :精能化神,精是神志化生的物质基础。
三、气
气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的含义,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难见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医所说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气就是正在发挥特定功能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总括。
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谓:“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我国流传下来的多种健身运动及气功,就是以动养气的宝贵遗产。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1.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的活力很强,具有激发的生理效应。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包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糟粕的排泄、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而这些方面的生理活动,又是分别由有关脏腑之气所推动。如果某些脏腑气虚而推动不力,就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使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可出现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或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或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输布排泄失常等病变。
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要取得协调平衡,气的调控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气一方面发挥着推动、兴奋和升发作用,另一方面亦应发挥其宁静、抑制和肃降作用,气分阴阳,前者属阳气的作用,后者属阴气的作用。阴阳二气的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而有序,既无太过,亦无不及。
2.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具有温煦和营养作用。人身的阳气是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而气还具有营养作用。
气温煦有关组织器官以维持恒定体温;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有序的运行和正常代谢。如果气的温养作用失常,则会出现体温偏低,或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低下,或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病变。
具有凉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和制热的特性,上述体温的恒定、脏腑机能的稳定发挥,以及精血津液等有序地运行、输布与代谢,亦离不开阴气凉润作用的制约与调控。
3.防御作用
正气对邪气具有防御作用。一是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二是邪气入侵后发生了疾病,正气与之进行斗争,驱邪外出或战而胜之,防止邪气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促进健康的恢复。若正气虚弱,防御作用减弱,则抵抗力下降,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在发病后正不敌邪,就有可能使病位由浅入深,病证由轻转重,甚至导致恶化的结局。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使其有节制地排出,防止其异常流失。另外,精液与大便的排泄也与气的固摄作用有关。
5.中介作用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内部或彼此之间,成为其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或传递,从而构建了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信息的感应可传递于内脏,内脏各种信息可反映予体表,以及内脏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均以无形之气作为信息载体来感应和传导。
四、神
神是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规律。
《周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荀子·礼论》说:“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古代哲学范畴的神,是有关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中医学的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与古代哲学的神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
研究人体之神的概念、生成、作用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神说。
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源于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古人在生殖繁衍的过程中观察到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便产生了新的生命,认为这即是神的存在。
《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之神产生后,还需要得到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下去,并逐渐发育成长,处于变化之中。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随着认识的深化,在比类古代哲学中神为宇宙万物之主宰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神为人体生命之主宰的概念。
中医学中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虽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内涵和生成来源上是有严格区别的。中医学的神,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虽由精生气养而成,但其概念内涵与精、气等物质有明显不同。
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养神的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都说明了精气血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神所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
神的产生,不仅与这些精微物质的充盛及相关脏腑机能的发挥有关,而且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的应答反应,表现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神,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故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情志活动的调畅等等,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于是又产生了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的概念,故《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并且指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神既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神具有统领、调控这些物质在体内进行正常代谢的作用。
《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2.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
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功能。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物质产生的精神情志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对脏腑之气的运行起到调控作用,使之升降出入运行协调有序。
“五脏藏五神”及“五脏主五志”,反映了生命存在的形神统一观。神的存在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的反映。某种有针对性的精神活动还能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
3.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
这些都突出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地位。
精、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运行有序;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代谢平衡;脏腑功能的发挥及相互协调;情志活动的产生与调畅;心理状态的宁静怡然;却病延年的养生之道;都离不开神的统帅和调节。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形离开神则形亡,形与神俱,神为主宰。
身边总是会有人与某一种健康问题纠缠不清。经常性的感冒、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当事人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知道,经常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研究发现,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到老年痴呆症,各种疾病都与性格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急躁易怒——原发性高血压
排除富贵病的不良生活因素外,高血压病人被发现更容易具有趋向好斗和急躁易怒、要求过高过急等性格特点。
易犯人群表现为雄心勃勃,醉心于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同时临床还发现,此类人群与冠心病、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关系密切。
2.争强好胜——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疾病与心理、情绪、性格的关系相当密切。病人常常具有以下特点:如争强好胜,即使休息仍不能松弛;个性太过认真严谨,同时认死理太执着,不撞南墙绝不回头;情绪易波动,但惯于克制,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人际关系正常,但自我控制强,而并非天生热情、喜好社交等。
3.心理冲突——糖尿病
排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原因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可以诱发和加重病情。专家曾经提出“糖尿病人格”,认为他们容易有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特点,但后来发现,这些人格也见于其他慢性病人。
3.情绪不稳——头痛
最常见的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长期情绪紊乱、精神紧张容易造成紧张性头痛。
而偏头痛与心理、血管、生化三方面有关,在性格和情绪方面,患者容易有情绪不稳定、过分因循守旧、对问题处理欠灵活、极端关心身体,偏于抑郁、悲观,易于不满等性格特点。
4.幼稚敏感——支气管哮喘
作为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身疾病,与体质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发现,患儿的性格趋于内向,有悲观倾向,多为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遇事退缩,自信心不足,情绪相对不稳定,甚至较小的事情也能够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5.精神紧张——神经性皮炎
皮肤问题是多种不良刺激的综合结果,其中精神刺激、情绪因素、压力太大无法宣泄、过度劳累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有观点认为,如果幼年时期缺乏母亲通过抚摸和拥抱等方式给予足够的皮肤刺激,就可能会导致本病。
6.过分压抑——癌症
性格克制压抑,不表现负面情绪,特别是对愤怒的压抑,好生闷气,尽量回避各种冲突;对别人过分耐心,忍让,屈从于权威;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见和目标,不确定性多,有孤独感或失助感。
这种所谓的“好性格”是压抑出来的,绝对不是一种健康的模式。恰恰相反,它可能诱发癌症,和皮肤病、哮喘、溃疡病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7.性格孤僻——老年痴呆症
性格倾向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影响很大,绝大多数老年痴呆症患者属于缄默寡言和抑郁型性格。
由于这种性格的人不善与外界交往,感情交流少,经常处于信息低负荷状态,所以容易患上痴呆症。孤僻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
8.情绪与十二经络的关系
人有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十二脏器,即胆、肝、肺、大肠经、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每个脏器都有正向能量,相反在不良状态下,每个脏器也会产生一个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偶尔光顾,到也无妨,若是经常上门,就会对相应脏器产生损害,出现相关疾病。
每个脏器都有一条经络,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负面情绪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可恶份子,人体百分之八十的问题都来源于不良情绪,它可以以一种负能量的形式,变成有形之物,堵塞我们的经络。
这样看来,情绪是因,堵塞经络是果。然而,经络堵塞后,又会产生更多的负能量,从而激发起更强大的负面情绪。这样一来,经络堵塞是因,负面情绪又变成了果。此谓循环,所以也可以用身体来调节情绪。
神正常与否与健康至关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守神”对养生作用很重要。
用现代语言来理解,所谓神:就是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体现。古人很重视人的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这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从中医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
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
中医评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是疾病的顺逆,都是从这三方面考虑的。
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
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六、“精、气、神”的泄漏
养生就是养精气神。
现在的养生变成养身,补身体了。你补了很多,但都漏掉了。你要先抓住这漏掉的窟窿在哪里。
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大脑妄想。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能守得住,你身体就好。守不住,身体就不好。现在人很怕缺营养,其实人本来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漏掉了,用来运作你的欲望和妄想了。所以你要先补漏。
1.眼睛和耳朵
精神内守中,守好你的眼睛和耳朵是很重要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你每天去看花花绿绿的,比如你看花,眼睛把精神投放到花身上,那你精神就流失了。现在最严重的是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整个人的精神都被电视给吸进去。现在更糟糕,看手机,手机上什么都好。这类东西很暗耗你的精神,中医叫肾精。
比如你去跑步,你全身动起来,这个叫明耗,你坚持不了多久,身体就起保护作用,你就要修行。但你看电视,慢慢地耗,你一点感觉都没有。你看一个上午的电视,肯定比干活一天更累,因为肾精消耗严重。
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看到了欢喜,心就生贪着,这都是耗精神。眼睛是通肝木,耳朵是通肾水。以前人听音乐,喇叭开得很大,这些音都是物理音,对你的精神都是损伤的。人要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拉成耳朵去听,有个搞音乐的,每天用尽耳朵去听。结果她身体就特别不好,失眠严重,就是消耗肾精过度。
2.舌头,口味要清淡
很多人吃什么东西都味道不足,口味就变成越来越严重。冬天吃酸辣火锅,或者每天要吃橄榄菜,辣椒等下饭,这都是口味败坏。而口味败坏,根本原因就是肾精不足。比如解渴。口渴了,喝水能解渴吗?其实解渴是靠体内生津。有些糖尿病的,一直感觉口渴,就是他体内无法生津的原因。津恰好是来自肾水和心火相交以后,嘴巴就有口水,这时的口水是甜的。肾精不足,你就感觉不到甜味。
3.鼻根
许多人很爱闻香水,女的爱喷香水,而香水会伤脾胃,让你消化不好。如果鼻根清净,你看一个地方,好不好,比如你要买房子,你用鼻子闻一闻就知道了。这是鼻根清净的功德。
4.意根
大部分的精气神都给妄念给消耗了。比如疑心重的人,他就脾胃不好,长不胖。那他手纹一定比较乱,因为他思维太复杂,总是走歪了,一会儿想他是好人,一会儿想他是坏人。这类人就比较累。所以人要简单一点活。你精气神就足。
但要养生,却不容易。因为你体内有一套系统,他会通过七窍来起作用。这套系统就是魂魄系统。这类系统会生长,会吸收。
你没有调整好你的魄系统,魄系统是脏的,它就会吸收脏的消息,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负面的,带着阴能量的,八卦新闻的。魄系统就吸收这类阴能量,然后让你体内的阴能量更脏。所以网络上经常好事不报道,坏事一直报道。你要是很喜欢看负面新闻,是你身体内魄系统太脏了。你想要开发智慧,光明正大起来,就不容易了。
魄系统一污染以后,就容易蒙蔽你的心光,你心的灵光就被蒙蔽,智慧就难开发起来。所以修行,不要看乱七八糟的新闻报道,八卦等负面消息。
这魄系统你通过修行,增加你的正能量,它慢慢也会转化为正能量,也不喜欢看负面八卦新闻。这就是你体内阳气充足了,对于污染性的新闻,图片就会排斥。
七、“精、气、神”的养护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思想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
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
超越五欲“财、色、名、食、睡”,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财为金应肺,色为水五脏应肾,虚名为火五脏应心,食为土五脏应脾,睡为木五脏应肝。
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
精足不思淫,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炁足不思食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神足不思睡,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炼炁还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12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
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
八、结语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变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一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二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
如上,为丁俊贵之论“精、气、神”。
丁俊贵
2019年11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