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节脉络清晰,但是对王安石新学和二程道学的学术分歧没有多讲,据说这一部分为学人共识,所以还是自己底子薄要补课,居然对其分歧了解不多更不透。本节讲的比较多的是这三者互通的地方。
比如古文运动,宋初韩愈“建立道统”,以“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其后,柳开、孙复、石介、欧阳修进而推之,要求根据尧舜三王治人之道重建政治文化秩序。自此宋代儒学运动的基本方向与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特质已基本确立,之后的新学、道学就在此基础和方向上,只是实施的侧重、途径、理念有所分歧,最终依旧是殊途同归。
所谓新学,推行改革运动的王安石是其领头人物。他接受了韩愈的古代道统论,以越过韩愈、直承孟子为抱负,主张内圣外王必须互为表里,君子反身以修德,同时获得致君行道的机会,将儒学理想转化成为政治实践。在12世纪,崇宁至孝宗数十年间,由于王安石新政、科举之合力,新学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主导势力。
道学也是继承了韩愈之说,吸收安石内圣外王的特质,进一步发展,然其在内圣方面与新学有所分歧,但最终的政治目的却是殊途同归。
由于学术底子薄,这里再回顾一下以上三家的一些主要学术观点。
古文运动,柳开——立新法,以建三代之治;孙复——治天下经国家大中之道;石介——执二大典以兴尧舜三代之治;欧阳修——王政明而礼义充,欧阳修还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充分体现其拒绝开拓内圣之确证,总而言之,古文运动始终仍是为文学运动,尚未在政治领域有具体涉及。此外,古文运动除了有其政治举张外,其排斥佛老的主张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在随后的一节会有更详尽的阐明。
新学主张内圣外王。安石与神宗对话提到“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安石与君“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其内圣之主张,外王之行动已相当彰显。安石在对待佛释道方面也有自己的观点,“臣观佛书,乃与经合,盖理如此,则虽相去远,其合尤符节也”“臣愚以为苟合于理,虽鬼神异趣,要无以易”他认为“以其道存乎虚无寂寞不可见之间,苟存乎人,则所谓德也”,“不划儒释疆界“是安石的特点,也是他同二程道学的最大分歧,更是引其抨击的重要一点。
道学是以二程为首的学术流派,他们起于安石同时,在与之斗争、相互批驳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和发展。道学与新学,在重建秩序与行动取向方面与新学基本相同,即使在安石变法过程中有分歧也仅是具体操作技术层面上的分歧而非观念的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于“内圣”这一部分,道学认为,新学的内圣—道德性命假借释家太多,非儒学故物,他们给自己定下的最高历史使命就是将儒家原有的内圣之学发掘出来取而代之,而道学体系后来确有大成就。
之所以在这里回顾和阐述这些关系,同后文对两宋时期政治活动的分析有莫大关系,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些看起来殊途同归的思想在政治领域掀起的血雨腥风该如何解释,又该如何避免。什么样的方式、思想或者制度能够真正的最大限度的做到“息争”,或者这才是历史需要解答的。
网友评论
不过你的排版是不该休息一下,对不起我有点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