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最早接触到赫拉克利特这个名字,是张瑞敏《永恒的活火》演讲。但实际上,他的很多句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只不过它们只是作为通识学习中的一个“妙喻”而存在,我没有主动了解它们背后的这个人。
实际上,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微博大V。他的残篇句子很短,符合现代人的在线阅读习惯;他的思想可以解释很多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句子简单,小学生都可以理解,但又意味无穷,可以用来宽慰心痛者、勉励后来人。
比如说,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这句话是在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用来说明“运动”这一概念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中重要的共识。
再比如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用以在五年级以上学生的作文中表达对变化的期待,在学生们看来,明天的太阳是值得期待的,“新”比“旧”好,这本身有一种朝气蓬勃感在里面,让中年人不自觉地唏嘘感慨。
赫拉克利特出生于艾菲斯王族,他性格高傲,蔑视古代与同时代的贤哲,更傲视民众。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但他故意把书写得晦涩难懂,以免被民众所轻视。
作为自然哲学家,他的第一个任务是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在他看来,
“(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当我们在脑海中构思一个“火”的形象,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一个小火苗、还是一个火把、亦或一团篝火,都呈现出一种主动、激烈、活跃、时刻不停歇地变动,这个特点是一种极强的隐喻——世界的本原是“变化”:无物常驻、万物流变。
所以他说:
神是昼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盈又是亏。
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同一的。
这是从火向万物转化出来的。
因为这种变化的存在,世间万物都像一颗玻璃球在我们手捧着的盒子里,碰到最左边然后弹到最右,触底马上就可以反弹,很多东西都是在两个极值中间画出了轮廓。这种“相反者相成”在赫拉克利特来看,就是: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这是一个回转的和谐,与自身相歧异的东西又是与自身相一致的。正如: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
相信刚刚从新冠中挣扎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种思想。
由此,他又警示我们:
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那些成就我们的,和埋葬我们的,往往是同一样东西。
就像那句我们在英文写作中引用滥了的话:“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相反者相成”的另一个注解是:凡事都有两面。
驴爱草料,不要黄金。
黄金在驴看来一文不值,就像
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他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朴素地看到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他无愧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由此他提出了斗争是万物之父、万物之王的思想。
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在他看来,战争使世间的一切都有秩序存在,秩序,其实就是他说的逻各斯,世间的事物,因为拥有逻各斯,所以才会有序安排。
赫拉克利特没有朋友、没有女人、不做高官、藐视平民,如果说有什么事他爱和追求的,那可能是“智慧”。他说: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而与此同时,
浅薄的人听了无论什么话都大惊小怪。
因为他要时刻
研究我自己
所以他认为清醒是重要的:
一个人如果喝了酒,便被一个未成年的儿童领着走。他步履蹒跚,不知道自己往哪走;因为他的灵魂潮湿了。
清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可是在睡梦中人们却离开这个共同的世界,各自走进自己的世界。
“灵魂潮湿了”是一个非常诗意的描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什么执念,因为他还说过:
灵魂是从湿气里蒸发出来的。
所以他对于“干燥”有一种极致追求。
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高贵的灵魂。
这也引发了他人生后期的一个重要悲剧: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去世时大约60岁。
如果一切都变成了烟,鼻子就会把它们分辨出来。
灵魂在地府里嗅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