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愿望清单上,有一项是:酸梅汤。
一项拥有千年历史沉淀的饮品,属于我国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煮一煮会觉得自己离“传统文化”又近了一步。
说笑了。
随手在网上找了一张酸梅汤的方子,按照线索指引:部分材料中药铺有售,部分材料可在茶叶店找到。
带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了楼下的药房
“你好,请问,酸梅汤材料有吗?”
“好像有的,你去那问下。”
顺着门口小妹手指着的方向,我居然在偌大的西药店的尽头看到了一间不起眼的小密室,走近密室,俨然蜷缩着一间中药格子铺,有着与人等高的中药柜子,镶着一格格小抽屉,藏着各种中药。
那一瞬,仿佛有种穿越的感觉。
师傅问“有方子吗?”
打开收藏已久的酸梅汤配料表,逐字把材料和分量念与他听,他掏出纸笔,认真的记录,又在每个药材的后面写下他自己想当然的克数:100克。
写完后,从一格一格小抽屉里找出材料,抖在一把带秤砣的金色小药称上一点点称重。
看数字对了,又掏出牛皮纸一点点仔细的包好。
我都看入迷了,小心的问师傅“不好意思,能拍一张照吗?”
中药师傅摇摇头说“不可以的。”
我想,如果能允许拍视频的话,这支vlog绝对会被我拍成生动的纪录片。
真的没想到,原来身边还会有这样根。
只是在四四方方的大药店比起来,蜷缩在角落的中药格子,它更像是平行时空里的一个梦,走近一步,都让人有种太不真实的感觉。
老师傅差不多给我抓了4次的量,一次约2人份。
每样药材约100g,总共60元,重点是,有些每次只要放5克的量,他也给我抓了100g。
现在问题来了,4次之后多余的药材,要怎么处理?
想来想去,算了,这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失误都源于自己不懂,所有的翻车都归咎于自己的不熟练。
要是下一次买材料的话,就能拿出底气十足的方子,大声的说:就按照这个量配,不要给我改,谢谢。
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时候,很多事就只能任人摆布了。
以此为鉴。
由于每包重量差不多,遂,每次配料像在摸盲盒,心里想着:豆蔻!
摸一摸还的确是圆圆的,打开一看,开出的是乌梅。
更不幸的是,每次想着哪个材料,总是最后才摸到。
这手气,也就告别盲盒了。
第一次煎出的酸梅汤,很酸。隐藏在浓浓酸饮之下,甘草和豆蔻的回甘让我觉得别有一番风味。旁人喝一口都皱紧了眉头,面带微笑,婉拒再饮第二口。
真的很上头,蛮好喝吖!
第二次煎出的酸梅汤,比第一次多撒了点冰糖,并煎两扑,混合了一下。
欧呦,格米道还是很可以的,再次安利的时候,大家都表示可以尝试了。
小孩很喜欢喝,咕嘟咕嘟,总喜欢举着杯子说“再给我多倒一点。”
第三次依然翻车了,估计是前期浸泡的容器太小,药材没有泡完全,导致最终煎的汤很寡淡,徒有甘草豆蔻的味道,怪怪的。
还是小孩赏光,依然虔诚的举着杯子说“再给我倒一点,多一点。”
第四次,也是今年夏天的最后一次煮酸梅汤了,煎完这一趟,夏天就要过去啦。
酸梅汤方子
乌梅25克;山楂35克;甘草5克;豆蔻2.5克;桂花10克;黄冰糖少许,随心情撒;薄荷少许,随心情撒;水1.5毫升
资料上说再加一点洛神花,可以吊出酸梅汤鲜红欲滴的颜色,不过先这样吧,留个方子,等到明年夏日若有机会再慢慢改进咯。
城市在跑,我们总希望时光不老。
而立在药店里的的中药格子却在时刻的提醒着我们:不能忘本,既要能手握可乐,也要会手煮酸梅汤消夏,在慢慢沉淀的岁月里,逐渐用健康的方式去取代快节奏的生活,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