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入展书家专题推介系列
简介
柴立梅,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国家二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访问学者。
先后从事了宣传、教学、编辑工作。出版了随笔《梅斋清吟》、《梅斋夜话》,书画集《柴立梅的视界》。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女书协副主席、蚌埠市女书画家协会会长、蚌埠市书协副主席。
小议临帖柴立梅读与写,是学习书法艺术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
正如小学阶段学习语言要经历读读写写过程。先读一读每个生字的发音,读出什么结构,是左右,还是独体?是上下,还是包围?什么偏旁等,待确认之后,再要求抄写数遍。之后,为了检验是否完全掌握要报听写,写错了,再纠正笔画结构,直到生字在你心目中牢牢地被打上烙印,才不为生字。
学习书法,将小学阶段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用上来,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在认真选定好碑或帖子后,也首先进行阅读,读什么?如果说小学阶段是要求掌握一个个的生字变成一个个的熟字的话,那么读帖恰是解决除了读出一个个字的写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读出作品的“关系。”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美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读帖,从整个作品来说,先读作品气息,是具有浑厚质朴的,还是萧散简远的美。比如:摩崖石刻《西狭颂》,具有粗犷雄强的审美特质;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审美意象。这种种审美意象又是通过怎样的笔法,来表现出来的,这些是在临写之前,须要体会和理解的。至于作品每个字的点画与结构关系,字与字之间关系,行与行之间关系等等,都是在临写前要认真观察,读出这些内容,为临写做好铺垫,很有必要,这恰是学习书法的必经过程。
临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也就是要将经典作品完全化为我们创作的营养,那就要花大气力地临写,不然,作品的营养素就不属于你。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笔法问题。一个小小的毛笔尖,在力的作用下,会出现起笔、行笔、收笔下的不同点画状态,这种状态会形成或者是藏而不露的圆形、锋芒毕露的三角形,点画出现或者是重的、厚的、长的、粗的;再或者是轻的、短的、细的;线与线还可以是连的,也可以是断的;一条线,可以由轻到重;更可以由重到轻;可以是直中有曲,也可以是曲中有直等等不同的变化。
其次,关于结构。
汉字,有人认为就是方方正正,这恰恰是大错特错的观念。
王羲之《论书》中:“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张怀瓘《用笔十法》中:“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唐太宗《论笔法》:“得势而出。”
“势”,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就是朝着某个方向运动,并由此运动的轨迹而构筑了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又具有内在的拉力和呼应,即使在每一个环节构筑上都会存在。比如:竖笔画,起笔藏,收笔护。因此,笔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了笔法,就有了线条的运动,就有了“势”的展现。
而对于如何临写,王羲之说到:“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其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此段宗旨是说每一遍临写要达到每一遍的效果。文中提到“形势”一词,有什么样的“形”,就会有什么样的“势”。不同的书体又会有不同的形和势。比如楷书,横画,可以写得横平竖直,体现出方正、均匀的空间造型意识;但是如果处理为有十度倾斜的左低右高的横画,那就有了“势”,就打破了“平”。当然,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协调,是你让我,还是我让你?是上覆下,还是下托上?每个字的外轮廓以及每个字的内部空间关系怎样?上一个字的外轮廓与下一个字的外轮廓又是怎样等等,都需要认真临写,如果临写不出这些特征,便会落下大而化之,形不准,神不备的毛病。
今年因为创作防疫作品,试图以王羲之的笔意创作了几幅小行书。创作前,临了王羲之的一些尺牍。比如临《官奴帖》前的认真阅读:“官”字,首笔的“点”笔画,仿佛从空中落下,有了动感,就有了動势;左边的点之后,拉出一根细且挺的线,将宝盖头处理成左敛右放、左低右高的空间;“竖”,由轻到重,两个口的大小不同,开合不同,收笔不同。“奴”字的外轮廓,为扁方,与“官”的菱形外轮廓形成鲜明的对比。“小”字,形小,但厚重。两点,左疏右密,左低右高;“女”字,又是微扁的菱形,左横长右横短……除此临习外,我采取了边读边写,边临边创,边创边临,希望能将这个“朋友”交定。
我想如果按照这样的学习过程,再去强化“细节”来临写,应该会掌握书写规律,渐渐地走进书法艺术殿堂。
作品欣赏▲柴立梅草书作品
▲柴立梅篆书作品
▲柴立梅楷书作品
▲柴立梅行草作品
▲柴立梅篆刻作品
▲柴立梅行书作品
▲柴立梅行楷作品
▲柴立梅行书作品
▲柴立梅参加“佛教偈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