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以来,武汉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成为众多网友熬夜期待的精神食粮。那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成为此次疫情中小百姓最贴切的注脚,让无数的网友感叹唏嘘。
在目睹纷纷的乱世怪相后,我经常想,如果这次疫情发生在我生活的城市,我会怎么面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地方政府会不会比武汉那边更好?这事无法往深层次想。
甚至,我有时也自私地庆幸,这一次我不是在武汉。所以,我感谢方方,有她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一个作家的高度,为千万武汉市民发声,让在城外的“我们”,能从各种“宏大述事”的缝隙中,窥探到疫情中的百态。
方方自述,她喜欢在微博平台里,以闲扯的方式,想到哪写到哪。日记里她记录着亲朋好友的经历,也分析点评着网上的相关讯息,东一件事西一件事,没有具体的关联,但每一件事都是因疫情而起。
这样的日记,文风平实,情感真切,满满的烟火气。她更用文字大声地询问,求证,质疑甚至斥责。因此不少人讥讽她既没有前往一线去披露真相,也没有象志愿者冒着危险,说她躲在小屋里用键盘干扰抗疫。
网上形成了两个极端对立的阅读群体。她的日记经常凌晨发出不久,上午就被不满她的人投诉而被删掉。以至于这个春节里,我只要看到她更新日记,第一时间是先保存了再阅读。
有自媒体说她“矫情”,通篇是口罩的紧俏、市面的冷清、认识或不认识人的远去和政府人员服务不到位,每天散布负面情绪,看不到政府的努力。而这些置疑方方的众多自媒体里,大多并不在武汉。这是我不能理解这些“自媒体”的地方。
倘若把疫情初期的网友们在各平台上反馈内容汇集在一起看,方方说的不是事实吗?即使方方的措辞上不那么精致,文章因为情切显得有些粗糙,那是因为她就在疫情风暴眼里,看得很多,感受更深,内心更痛的表达。
比如引起群嘲(骂)她造谣的手机一事,网友若只需要找到同时间重庆、开封火葬场员工支援武汉的宣传照片,稍稍想一想,就不会张口就喷。我也存疑方方的文中的说法,但我既不在现场,也没有听到当事人的陈述,我为什么不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今天我们要想看抗疫成果,各种报道数据都可以信手拈来。但有一件事不要忘记:在这次疫情突发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武汉是座千万人口的大城,说按下暂停键是外界一种文青表达。对处在当间的普通人,是瞬间的急刹车,一切没有预备就嘎然而止,市民承受是巨大的冲击力。
这种事若发生在你我身上——过了四十多年的太平生活的我们,面对交通中断,食物缺乏,病毒猖狂而亲人离别时,能淡定、坦然,从容?可以只去抬头看天,不去看地上的石块?
这就是我一直心存感激方方的地方,是她用日记呈现了普通人在疫情下的真实生活。因为她的真,让我时常在阅读时有代入感,我能和他们一起恐慌,无助,又激动和心怀希望......。是方方,让远方的哭声得以具像化,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
2月5日,一位叫“毕导”的公号作者发出一条视频,深入浅出地为群情激昂的网友梳理一下68篇新冠病毒论文的目的和作用。在视频中他反复提到一句话,也被方方引用在2月16日的日记里,就是
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喷。
方方的日记,只是对我们时代一次没有修饰和回避的记录,类似的还有“阑夕”、“蜘蛛面包猴”等在武汉的小百姓。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得,给这一段必将进入史册的历史添加更为生动的细节,因而充满了人性。且让我们持一颗平常心,去阅读和感受每一位在疫情中用心记录的人和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