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澳门赌王的话:"你去赌,你系未傻格!"
为什么会想起他的话?
因为刚经过商场那些抓公仔的机器旁。以前有几次,都把钱放进机器里,差一点点就可以抓起的公仔放进奖励箱里,可是,一直没有成功。我一直怪自己运气不好,手慢。
现在才知道,这是一种机器程序的设定。
查理芒格曾经问:"如何才能提高赌场里,某一台老虎机的收益?",我想不到有什么办法。他揭晓道:"很简单,让老虎机走动的图案,贴近中奖的图标,给人一种就快要中奖的错觉。"通过机器的这种设定,这种老虎机的收益是旁边的5倍。
同样,我现在才意识到,抓公仔的机器,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来让我"好像能抓到公仔",从而多花钱来投进机器。
像这种"就快要完成"的心理,应用于很多的地方。
看了李叫兽的<需求三角模型>,发现,这是一种应用别人快要完成任务的心理,来驱使人再开始行动。
比如说,古代在马车前边,绑一个胡萝卜,让它"觉得自己差一点就能够吃到",从而不断地跑。
比如说,在现代,电话销售员,完成了25单的销售,如果你想要下班,但是,你的电话会有一个提示:"还差**单就够30单",其实到多少单,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造成"我就要完成任务"的感觉,却非常重要。
比如说,在UBER,现在在滴滴上,都有这样的功能。在UBER,你如果是接单司机,整个算下来,其实收益很有限,但却要整天花时间在开车抢单上。UBER是怎么做到的呢?
1,他提示今天会有接单奖励。让你开始接单。
2,在接单的过程中,如果,你想下线,它会自动跳出提示:"还有*单,就可以赚到**元,你确定要退出吗?"
用快要完成任务的心理来让你继续接单。
3,如果你还想退出,它还会提示你:"80%的司机赚到了**钱才开始下线。"
用群体的力量,用清晰的目标物,让你继续接单。
比如说,店铺的优惠券。设定一定金额的优惠券,需要买满多少钱,才能使用。一旦客户领取了优惠券,就会想要使用它来获得优惠。因为损失厌恶感,会促使客户买到优惠券的金额。
比如说,满赠活动。满一定金额赠送某些小物品。在客户买单的页面提供满多少有赠送的提示,可以有效促使客户买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坊间很多"买码"的玩家。我观察,他们买到"对的生俏"但是"错的号码"时,通常下一次会买得比较多"数字"和金额。因为,上次的"差不多完成任务"的心理,导致自己的经验习得,会买更多号码和金额。
这种心理应用如此普遍,以致于我毫不费劲就找了这么多案例进行刻意练习。
在感情生活中也是如此。
比如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偷为什么不如偷不到呢?"从任务角度讲,偷不到,代表任务失败,所以,心情肯定很糟。
如果纠正一下,可能就对了。纠正一下就是"偷,不如差不多偷到。"
我是不爱看球的人,但是还记得韩寒讽刺足球解说员那句话:"差一点就进啦!""如果踢低一点就进啦!"类似的搞笑解说。
这个差一点,如果同"全或无"定律放一起,会发现,"全或无定律"是一个客观存在。
比如说,吃药,吃三片是好的,多于三片的其他,都是"无用"的药。
比如说,高考是一种全或无。过分数线与不过分数线,都是一种"全或无"。
而人往往不按客观规律行事。
就快要完成任务的心理,就是一种错觉,导致人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这无关道德,而是心理学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拥有了推动别人做事的开关。
我们其实就是在如此地被"温柔地掌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