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学知识是次要的,激发孩子勤思考更重要
到了博物馆之后,怎么才能让孩子收获最大?
我很喜欢带孩子去逛博物馆,但在博物馆里经常会看见很多家长,非常努力地想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在我看来他们的做法比较低效,只是简单地让孩子背知识点。比如我上次带我女儿去海洋博物馆,看到一位家长,带着跟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女孩,走完一个展区就问一次:“刚刚这个鱼叫什么?它产于哪里?它属于什么科目?”
这样带孩子逛博物馆,是错的。“博物”这个词听起来像是需要在里面学习知识。的确,我们的教育里面也特别强调知识的获得。但是,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思维、学习探究精神,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1.带孩子逛博物馆,重点不是孩子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他观察、思考了多少。
博物馆的中文“博物”,听起来像是把所有东西集聚在一起。但博物馆的英文——Museum,它的词根是Muse,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女神缪斯,她是给人灵感和启发的文艺女神。
所以,在我看来,博物馆不完全是充满知识点的地方,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的场所,小孩子也更容易被实物吸引。孩子从博物馆回来之后,可能会对其中一样东西特别感兴趣,开始大量翻阅书籍、查找资料。
千万不要陷入一个误区:进博物馆就是教孩子知识,背很多植物、动物的名称或历史数据。我希望孩子去博物馆,不是去看知识,记东西。去博物馆有几个特殊的意义:
第一,学习科学思维,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点燃他的好奇心。
第二,激发孩子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很多“科学家梦想”就源自博物馆。很多设计得好的博物馆,专门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设计了很多小机关,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我为什么特别在乎博物馆的这两点意义呢?因为我看到很多小孩确实背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有用的,但长大后他们就变成一本活字典。
他们只接受知识,从不问为什么。而我更推崇的,是会问为什么的能力。
我自己看到一个装置后,特别喜欢琢磨其中的原理,这也有利于我创新思维的发展。
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问为什么”的过程。如果带孩子去博物馆,只是让他看看几个石块、几根木头,这些知识是孤零零的,孩子无法将它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人类历史馆,你能看到人类不同的祖先和近亲的模型。这时候,你可以带着问题去看,“你觉得人类更像是从哪一种模型起源而来的?人类灭绝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逛博物馆,孩子就能搜集到更多的相关资料。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是博物馆馆长,也不是专业人士,在博物馆这方面问不出好问题。其实学会问问题不需要你有很多专业知识,只需要花一点时间提前了解情况就够了。
全家去博物馆从停车、买票到全天待在一起,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多花二三十分钟,去博物馆之前搜索一下。
提前了解博物馆有什么东西,准备问题,这些问题你甚至不需要知道答案,以便带着问题开开心心跟孩子去寻宝。记住,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知识点,而是为了激发他的兴趣,教会他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才是逛博物馆的正确姿势。
举个实际的例子,便于你理解:
我带孩子去海洋博物馆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她记什么名字、产地。说实话,那些信息连我看了都一头雾水,又怎么能奢求5岁的孩子记得住呢?相反,我会引导她注意这些生命本身:“咦,你看这条鱼,不停地在游,游得好快啊,那条鱼却停在水里,一动不动,为什么呢?”
我女儿会趴在水池的玻璃外面,用心地观察这些鱼,一看就好久。然后,她说:“那条鱼是小鱼,所以它必须游得很快,不然就会被大鱼吃了。这条鱼是大鱼,所以它不用游得很快,因为它不怕其他鱼来吃它。”
我说:“很好,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不过你看旁边那条小鱼,它也很小,为什么它也游得很慢,不怕其他大鱼来吃呢?”
这时女儿就愣住了,趴在玻璃上仔细看了很久。
其实,这个就是引发她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2.尽量带孩子去能“动”的博物馆
这个“动”,首先是说展品本身是动的,比如海洋生物博物馆。其次,也可以是机械博物馆,孩子可以玩那些机械设备。比如杠杆原理,你按一按这个杠杆,再按一按那个杠杆,能很直观地得出结论:长度越短,需要的力气就越大。第三,也可以是航空航天博物馆。孩子可以坐在机舱里,把自己当作飞行员,模拟驾驶。
一般来说,孩子对那些会动的,尤其是能互动的东西更感兴趣。东西会动,孩子就可以进行更多观察,产生更多假设,随时用新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能互动的东西就更好了,孩子摸摸这个,按按那个,跟科学家做实验是一个思维模式。孩子试着改变这个变量,改变那个变量,观察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博物馆跟做实验的设计思路很像,孩子很容易地从中推导出正确结论,这就是一次最好的科学实验课。
当然了,如果孩子对“静”的东西感兴趣,喜欢在一件古代工艺品前看上半天,那也很好,要尊重他的兴趣。我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在博物馆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对这个领域感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