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作者: Neonity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12:32 被阅读0次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品学
  一开始读此篇,也有“老子这不是提倡愚民以利君王统治么?”这种困惑,后来读南怀瑾大师的解读方有所领悟:民,不是后来所理解的人民,而是所有的人类。不“尚贤”是指不去推崇贤者,因为一旦将贤者放到高处,必然会使其获得更多特权、好处,会造成不公平。而无为,不去选贤,则人人平等。 人们没有过多奢欲,就不会竞争,有才智的人也不敢为乱。
  核心观点仍是无为。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也会碰到同样的困境:我们希望激励下属努力工作,但如果单独奖励鼓励个别人,常常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甚至导致整体效能的下降,违背了激励制度的目的。运用无为的原则,就是不要过于激进地去奖罚,否则会适得其反。奖罚的目的主要倡导一致的价值观,所以更应该强调奖罚与价值观的关联。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相关文章

  • 读写《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 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所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 学习笔记丨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用无为的方针去做事情,就不会有做不好的情况发生了。 知识、计谋、...

  • 谈“无为”

    “养神之道,贵在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

  • 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则无不治 来源:一笔兴华 内容概要: 1. 盗,私利物也,周公曰,窃贿为盜。 2. 如果一个社会,过度的追逐金...

  • 古人教子之道

    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他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

  • 中国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老子: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事物...

  •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

  • 无为则无不治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oe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