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1134/26505c670dcd5881.jpg)
灵光乍现,一句话跃上脑门:
“你不懂他的纠结,他不懂你的坚持。”
归根结底,三观不同,偏好不同,便选择不同。
为何会由此感触,我也答不上来。
它是一个走神的产物,与眼前所见之事毫无关联。
可见,触景生的情,有可能是跑题的。
也可能是跟最近在看《三体》有关,想了很多叶文洁投射到如今的关联一二事。
杨卫宁刚把叶文洁救到红岸基地的时候,曾纠结过,这女孩的一生可能因此走不出这个地方。
他反复地让叶文洁想清楚,却不成想这恰好正是叶文洁想要的。
那时,杨卫宁想不明白叶文洁的坚持留下,叶文洁不知杨卫宁的反复纠结。
然而,换过来想,人的第一反应,不都是优先以自己的三观来给他人谋划建议的吗?
所以,才会有催婚、催生,催着他人与自己一样。
个体间差异化少的团体里,显得自己就不是一个异类。
可优先以自己的三观来指点他人,这貌似本就不是客观的。
一是,对他人的了解未必全面;
二是,自己的经历也并非必然。
于是,就会出现不理解,想不通。
不明白这人还在纠结什么,不懂都这样了那人为什么还要坚持。
于是,还会出现错点他人走歪路。
成功学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周鸿祎说,当你听到他人成功方法的时候,成功那个天时地利人和也已经过去了。
我认同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不过,个人愚见,虽说那个成功的方法已经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多多少少一定会有些可取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经过一番思考后,变成对自己有益的营养。
由此,感觉做个倾听者,比做个建议者更好。
做个分享者,也比做个建议者要好。
虽然,建议而已,他人接不接受是他自己决定的。但总觉着比分享要更多一层指点的意味,更多一点应该接受之意。
或许,这也是建议更容易被事后“找茬”的原因。成败本就不定,而建议往往顶着以往成功过的光环,被给予的希望就不免多了。
倾听,反馈的是一种情绪价值。
分享,传播的是一种别人家发生过的事。
好的建议,应该是建立在明白对方的纠结,理解对方的坚持基础上给出的。
接收建议的一方,同样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对对方基本的了解和清醒的信任。
总之,今日份自省:
我可以无须他人懂我的纠结和坚持,但是,如果自己不懂他的纠结和坚持,那就不要随便建议。
做个倾听者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