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步行而行》-《一碗乳汁》
佛教一直是我想接触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开始,《Old Path White Clouds》这本佛陀的生平故事从名字就吸引到了我。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透着古朴与平和,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拈花对我微笑。在这本书中,佛陀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佛教圣人,而是一个修行路上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的烦恼喜悦,要克服的困难和一直相随的考验。一个遥不可及的佛教领袖就这么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平添了很多亲切。
从第一章开始年轻的比丘缚悉底在导师乔达摩的佛陀僧团受了比丘戒,开始自己的修行生涯。缚悉底是一个“不可接触者”,也就是印度阶级制度中最底层的贱民。他十多年来都是放水牛为生,备受歧视和欺凌。他在僧团里与各种背景的出家人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很友好,但是他还是没有习惯所有人和蔼的微笑和深深的鞠躬,可能还需要时间慢慢来。因为特殊的机缘,放牛童缚悉底与在森林中修行的乔达摩相识,缚悉底被佛陀慈祥和蔼的气度所吸引,希望跟随佛陀修学,佛陀答应十年后来接他,再次见面时缚悉底已经21岁了,他辞别了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弟弟妹妹,跟随佛陀前往竹林精舍。佛陀和比丘们在前往王舍城的路上步伐缓慢十分从容,仿佛是为了享受步行而行没有人呈现不耐烦。看到这里想到现代人行色匆匆,前面的人走的慢了点后面就一脸不耐烦,也许走着走着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在追赶什么会更有意义。
比丘们在进食前合掌念诵,然后默默地吃,留心注意着每一口食物。这个细节在节奏如此快的现代怕是少有人能做到了,大多人边吃饭边看手机,刷综艺,看视频,并没有留意自己在吃什么吃了多少,也没有感受自己的身体在进食过程中的细微感受,抛弃了被食物供养的仪式感。其实生活的很多细节需要慢慢体会,狼吞虎咽会让人们忽视很多东西。
佛陀在竹台上向众人传达了牧牛与修行的共通处。即牧童悉心照料水牛,知道水牛的特性。比丘也应该知道哪些是身、口、意该做和不该做的,不在散乱中迷失。洗涤照料水牛,带领水牛避开荆棘,与修行是一样的,当做好日常工作时,也是修行,不管这个工作有多么普通。佛陀从11岁的牧童缚悉底身上看到了修行的法门,在每一个细节中思考开悟之道,他的每一句言语中都透露着智慧。
缚悉底修行初期并不顺利,每当他行禅时会有很多杂念,思念家乡和亲人,对此他感到十分愧疚,对佛陀抱有歉意。看到这里我想原来有名的高僧大德在修行之初也有很多困难和疑虑,并不是有慧根就可以一帆风顺,看清楚这点就会对困难有更包容和平和的心态,佛陀亦有苦恼,凡人的烦恼更是不足为奇。
缚悉底在与乔达摩导师的接触中,开始时是很自卑的,认为自己不能不触碰高贵的高种姓者,但是乔达摩导师说:人生出来是没有阶级的,人的眼泪都是咸的,就如同每个人的血都是红色一般。这在当时是多么超前的观念,佛陀在定静中看得很清楚,在当时能够否认构建社会的阶级制度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的,佛陀一生都在践行众生皆可修行的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