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是枣林小学,一个曾经只有两三百学生的小学校,四十多年的岁月流转,我的小学现在已经了无踪迹。印象里高大宽敞的教室和平展展的操场,都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果树林,旁边是轰隆隆机器日夜作响的水泥厂。
小学离家有1.5公里左右的距离,但是大人们总说只有一里地。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其实是春节过后,那个时候早上起来就去上学了,到9点多才回来吃饭。跟家里人吃饭的节奏是一样的。中午饭是两三点。后来是到了四年级以后,学校改了作息时间一起床就吃饭,所以,家里也有改成跟现在一样的,早上吃饭8点上学。
虽然那个时候1.5公里的距离并不远,每次提前一个小时往学校走,还往往是要迟到的,路边有油菜地,有麦田,有常年累月不断流的长满青草的水渠,冬天要结冰,厚厚的踩上去嘎吱嘎吱响,响过了就可能掉进水里了。水不深,人没事,鞋会湿透,棉窝窝,回去了一顿骂外加一顿打,明天还要去冰上走。小孩子嘛,总是在路上贪玩的,经常走到半路上就听见学校的铃声。课前的人生有两种,第1种是预备铃,敲两下听一下,敲两下听一下。正是上课的铃声是三响一停,三响一停。下课再说一声,你听一下一声听一下。值周的老师专门负责敲铃,就像电影《地道战》上那样挂在树上的,同学们觉得相当的羡慕,感觉很有权威的样子。
我的小学:一半是玩耍,一半是游戏
教室很宽敞,窗子本来是有玻璃的,但是,时间久了,破碎的太多,就只能用报纸糊了。三年级以前的一二年级都是水泥板桌子,凳子是自己从家里拿来的。床的短的方的圆的,各式各样的都有——高的高低的低,骑的骆驼吆的鸡。三年级以后才有了木桌子木板凳,桌子上的黑漆虽然已经斑驳,但是同学们总觉得还是很开心的。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很冷。大家穿很厚的棉袄,但很厚的手套,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手都是冻得红肿红肿的。有的人脸也冻破了,但是,没有人觉得很苦。
一直到四年级,好像都没有考过书面试。考试的时候有时候是去冬天平整土地的现场给大家唱唱歌那个什么的,当然也不只是唱歌那么简单,还要帮着村里的人在工地上拉土挖土,小孩子没有力气,基本上是属于半捣乱性质的。秋收和夏收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地里干活。掰包谷、捡棉花、割麦子……没有收过菜籽,可能是因为收菜籽属于技术活。
到五年级的时候又倒了一次秋季班,上学升级从过年的时候改到了9月份。同学们把学习都当成一种副业,平时要帮家里头干活。地是归于生产队集体的,所以说,自家的活儿只有养猪。开春的时候买一头小猪仔,一直养到快过年的时候。钱紧张的时候就用架子车拉了去卖给公社的畜牧站。猪都是瘦瘦的,一头猪也就只能卖个100来块钱。小孩子放了学就放下书包,三五成群的去地里拔草喂猪。那个时候土地好像也是特别的贫瘠,不只是庄稼长得不怎么样,庄稼地里的野草也是枯黄枯黄的,而且很少,所以现在经常看到路边田里大片大片的嫩草就会想拔些回去,可惜没有猪了,给谁吃啥?小时候拔猪草往往也只是一个借口,更多的乐趣是拔猪草过程中都玩耍。如果是条件好一点的呢,那头猪就用来改善了过年的气氛。小年前后把猪杀了,自家熬了萝卜块儿吃,还要给左邻右舍多多少少提一点肉去。那个时候物质条件确实不怎么样,但是大家有了吃的,都会互相的共享,其乐融融。
我的小学:一半是玩耍,一半是游戏 我的小学:一半是玩耍,一半是游戏
农村的孩子都有事干,城里的孩子就只有学习喽。记得校长家的小子就曾经有两次跳级,每次都是教导主任把那个小胖墩抱到大会主席台的桌子上给大家看。大家也是到了四年级才知道上学还是要考试的,四年级的语文课也有了作文,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新学年的新打算》。有什么打算呢?大家都不知道,所以说,大家的第一篇作文都写得很累,32开的作文本基本上都写不满一页。
小学的事情都没有多少记忆了,能记着的就是那年秋天,突然被召集到操场,校长就说了几句话,然后就都默默回教室了。突然,有人哭出了声,全班一下子就都哭得撕心裂肺,全学校都哭。后来大家都回家了,第二天早上再见面就都在胸前别着白鞋带做的白花。
我的小学就这样没了。
网友评论